剛介紹完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這次就來說一說他的《安魂曲》(Grande Messe des morts)。這是除了《幻想交響曲》外,白遼士其中一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而原因就是這首安魂曲的配器異常龐大。
白遼士《安魂曲》之配器:
- 木管
- 4枝長笛
- 2枝雙簧管
- 2枝英國管
- 4枝降B大調單簧管
- 8枝巴松管
- 銅管
- 12枝圓號(第二樂章需額外兩枝)
- 4枝B大調短號
- 4枝低音號
- 敲擊樂
- 16隻定音鼓
- 2隻大鼓
- 10對鈸
- 4隻鑼
- 四隊銅管樂隊
- 一隊面向南方(4枝小號、4枝伸縮號、4枝低音號)
- 一隊面向西方(4枝小號、4枝伸縮號)
- 一隊面向東方(4枝小號、4枝伸縮號)
- 一隊面向北方(4枝短號、4枝伸縮號、2枝低音號)
- 聲樂
- 合唱(女高音女低音共80人、男高音60人、男低音70人)
- 男高音獨唱
- 弦樂
- 50隻小提琴(第一二小提琴平均地分配)
- 20隻中提琴
- 20隻大提琴
- 18隻低音大提琴
但白遼士對如此龐大的編制仍未滿意,他在樂譜上標注:「如空間許可,合唱人數可以兩倍,甚或是三倍。而樂團人數則按比例調整。但合唱人數如達700或800人,則只應留待神怒之日及號角響徹四方(Dies Irae&Tube Mirum)以及Lacrymosa部分才使用,其餘樂章合唱的人數上限是400人。」
到底白遼士為什麼會寫出如此大型的作品?
1836年,一向愛國的白遼士受法國內政部長賈斯潘(Adrien de Gasparin)所委託,為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中所陣亡的陸軍部長莫慈(Maréchal Édouard Mortier)創作一首安魂彌撒曲,這位部長和另外40名士兵在一次革命軍企圖刺殺路易菲利普一世(King Louis-Philippe)的爆炸中遭到波及而喪生。而這首安魂曲將會在翌年的法國大革命紀念儀式上首演。白遼士很早就想創作一首大編制樂曲,所以馬上答應。樂曲於同年7月28日首演,當時總演出人數有大約400人。雖然和馬勒《第八交響曲》在1910年的首演相比仍有一段距離(大約1004人),但仍令人感到驚嘆。
錄音推薦
市面上的錄音數量不多,指揮戴維斯有數個不錯的版本,大家可以一試:
Sir Colin Davis: Staaskapelle Dresden [Profil]
2. Sir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hilips]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