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萊茵的黃金》之其四:故事設定和角色解說(上)

《指環》取材自日耳曼民族神話、十三世紀冰島和挪威的古藉、以及著名中世紀詩歌《尼伯龍根之歌》,當中既有神話元素,亦有中世紀文學的影子,以後有機會再逐一和大家講解。

在北歐神話中,整個宇宙是由一棵巨大的樹在支撐着,那就是大梣樹(亦稱白楊樹)。這宇宙分為九界,人類活在中土世界,亦即是大梣樹的中間部分,而矮人就住在底層的尼伯海姆。白楊樹下有三口井為大樹供應養份,它們名為密米爾之井(Mimir’s Well)、烏爾達之井(Urd’s Well)以及赫維吉米爾之井(Hvergelmir’s Well)。而命運女神艾達的三位女兒,諾倫(Norn)女神就坐在烏爾達之井編織命運之繩。她們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我會在《諸神的黃昏》作進一步解說,現在我們先看看《萊茵的黃金》。

我會選取在《萊茵的黃金》中比較重要的角色和大家講解,希望加深大家對《指環》的認識。

既然阿伯利希是整個故事的開端,我們就先從矮人說起。在北歐神話中,矮人是一個貌似人類的種族,傳說他們是由史前巨人伊米爾身上的蛆蟲進化而來。他們居住於地底,名為Nibelheim的世界之中(阿伯利希在出場時就向三位萊茵少女唱出:"Aus Nibelheims Nacht naht’ ich mich gern, neigtet ihr euch zu mir",意即“我來自尼伯海姆之夜,希望你們到我這裡來”)。他們外貌非常醜陋,而且更非常貪婪。但他們卻是傑出的工匠,擅於冶煉採礦,諸神中有很多珍寶都是他們打造出來,例如雷神的槌子Mjolnir以及金色戰豬Gulinbursti。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們可以在《萊茵的黃金》第三景中造出兩件法寶。

諸神和矮人是相對的存在。矮人是住在陰暗的地底,那麼諸神就住在雲層之上,而且諸神的外貌都是非常迷人。神界,亦即是阿斯嘉(Asgard),就是諸神們居住的世界。而劇中的瓦哈拉其實就是阿斯嘉的其中一個地方。這裡是招待戰死士兵靈魂的地方,所以亦被稱為英靈殿。這些士兵在英靈殿中練武,以迎戰末日之役,亦即是諸神的黃昏的來臨。這些聖靈亦被稱為艾赫加,意即偉大的英靈。

眾神之父奧丁(Odin),亦即是沃旦(Wotan),是諸神的首領。他熱愛戰爭,所以受到維京人的推崇(要知道,當時北歐人其實是一個野蠻人的族群,他們好戰、喜歡殺戮,而且食量驚人。他們的旗幟上掛有敵人的斷手和眼睛,可見這個民族的“特色”)。他曾和巨人Mimir交換一隻眼睛,把其扔入位於大梣樹底部的密米爾之井(Mimir’s Well)以獲取死亡的知識。他肩上有兩隻烏鴉,分別是代表「思維」的福金(Hugin)及代表「記憶」的霧尼(Munin),他們會向奧丁報告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他手上的矛:在《指環》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那矛是由白楊樹的樹幹所製成,是沃旦本人的權力象徵。傳說上面刻有他和敵人的契約,他就是法律的根本,他不可能違反自己訂下的規則或承諾,否則就會失去作為一個統治者的說服力(令我想起有人收受賄款五千萬但還在逍遙法外)。諷刺的是他在第二景已經向巨人兄弟違背承諾,要把芙萊雅贖回,他必要先得到指環。但指環是由阿伯利希利用自己的禁慾誓言所得回來,作為諸神之首的他不能把屬於他人的物品強搶而來。第四景指環被法夫納奪去後,沃旦一直想把指環據為己有。但一樣,他不能以個人身份把指環給奪回來。

沃旦是個聰明人,既然他的矛、他的法律不准許他去奪取指環,那麼他就要假別人之手去完成他的目標。首先,他利用洛格的計謀把指環從阿伯利希手上搶來。我在剖析《萊茵的黃金》之其一:人物關係和故事大綱一文中提到,他在進入彩虹橋前想出了兩個方法去奪取指環。第一個是假人類之手為諸神奪回指環,而這個人需要擁有一定力量去和法夫納對抗,並且會聽沃旦的命令;第二個是比較防禦性的,他打算增強瓦哈拉宮的防守,萬一奪取指環失敗,這樣面對諸神的黃昏他都可以有所準備。

另一個我想講解的角色,就是洛格。

洛格(Loge),即是北歐神話中的洛基(Loki)。大眾對他的認識都是來自電影《復仇者聯盟》,由英國男演員Tom Hiddleston飾演的角色。但有別於電影,神話中的洛基是火神,母親是巨人,和沃旦結為兄弟。作為欺詐大師,他善用各種法術,喜歡惡作劇,愛耍手段。他有次把雷神索爾(Thor,亦即是東納Donner)的槌子弄失,令後者身陷於危險中。他的惡作劇常帶給諸神很多麻煩,但每次總有辦法解決。直到他殺死奧丁之子巴德爾(Balder)後,他才被逐出阿斯嘉,成為神界的敵人,在諸神的黃昏中和守護神海姆達大戰,並雙雙陣亡。

《指環》中的洛格出場次數極少,基本上只在《萊茵的黃金》中出現,但他卻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往後的作品中。他是我在《萊茵的黃金》中最喜歡的角色。

洛格有別於其他神祇,他不受其他神祇歡迎,從以下獨白就可以知道:

Haus und Hof, Saal und Schloss, [房屋和庭院,大廳和堡壘,]

die selige Burg, sie steht nun fest gebaut; [這輝煌堡壘已經建造完成;]

das Prachtgemäuer prüft’ ich selbst; [那城牆我親自檢視,]

ob alles fest, forscht’ ich genau; [我確定一切堅固;]

Fasolt und Fafner fand ich bewährt; [法夫納法索德盡忠職守,]

kein Stein wankt im Gestemm. [沒有一塊石頭搖擺不穩,]

Nicht müssig war ich, wie mancher hier; [我不偷懶,不像你們;]

der lügt, wer lässig mich schilt! [指責我偷懶的人是騙子!]

-Das Rheingold Scene 2 [2|10|00:56]

洛格不喜歡住在宏偉城堡中,反之他喜愛翻山越嶺到處走。亦因此他不屑沃旦的夢想城堡。如果大家再細心聆聽上面獨白,你可以發現樂團奏出的瓦哈拉動機有點滑稽,有別於第二景開首莊嚴的瓦哈拉動機。這是瓦哈拉在洛格心中的形象,面對沃旦的夢想,他只是一笑置之,不值一提。洛格就是一個如此有趣的神,他的行為實際上和沃旦的法律是水火不容,但沃旦卻利用他的詭計把指環奪回來。洛格在第二景中的另一段獨白([2|11|00:00])亦非常精彩,有點像詠嘆調。洛格一口氣把第一景所發生的事告訴諸神,這段亦是第一二景的動機大雜燴。

第四景末段的洛格演出最令人注目。

Ihrem Ende eilen sie zu, [他們正走向末日,]

die so stark im Bestehen sich wähnen. [他們自認強大、永存,]

Fast schäm’ ich mich, mit ihnen zu schaffen; [我為參與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

zur leckenden Lohe mich wieder zu wandeln, [我期望再次回到那火焰,變成自己,]

spür’ ich lockende Lust. [我感受到那慾望,]

Sie aufzuzehern, die einst mich gezähmt, [想呑噬那馴服我的,]

statt mit den Blinden blöd’ zu vergehn, [而不是跟隨那班人走向滅亡。]

und wären es göttlichste Götter! [即使是神明!]

Nicht dumm dünkte mich das! [我想這並不是傻事,]

Bedenken will ich’s wer weiss, was ich tu’ ! [我要思量:誰知我會做出甚麼!]

– Das Rheingold Scene 4 [2|14|04:16]

以上是洛格在諸神走上彩虹橋時所說的說話,他也許已經知道了即將到來的諸神的黃昏,並慨嘆諸神的自大。引起我注意的是最後一句,誰知我會做出甚麼!我在懷疑《諸神的黃昏》末段燒毀瓦哈拉的大火到底是不是洛格化身而成。

下一回,我會和大家講解其他人物,敬請留意。

*註:為免引起混淆,歌劇《諸神的黃昏》我會用《》括起,沒有《》的則是神話中的諸神的黃昏。

上圖為1876年首屆拜萊特音樂節,亦即是《指環》的首演。

古斯

https://www.facebook.com/diemusikzeitung/

喜歡本文章的請按讚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