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指環》之其一:華格納的藝術理念

熟悉歌劇的朋友,相信你們一定有聽過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下稱《指環》)。整套《指環》共長約十五小時,乃是歌劇以至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亦是華格納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作品。

要不是當初三位萊茵少女玩弄可憐的阿伯利希,那麼她們就不會失去擁有魔力的黃金;要不是佛旦追求權力,那麼阿伯利希就不會向指環作出如此可怕的詛咒;要不是齊格飛喝下那忘情水,那麼他就不會被人殺害…

整套《指環》的確有種魔力,令人着迷於故事之中。故事中的人物和背景設定取材於日耳曼和北歐神話。實際上兩者差別不大,只是譯名上有些少出入,例如佛旦(Wotan)和奧丁(Odin)。前者是日耳曼地區的慣常叫法,而後者則是北歐。

由作曲到編劇,由服裝設計到規劃拜萊特歌劇院,全都由華格納本人一手一腳、親力親為完成。全因他所追求的理念:整體藝術。華格納在後人眼中是一個功利主義者,為了成功他甚麼都可以放棄,金錢、名譽等,唯獨是他的藝術理念不會放棄。

說真的,我很佩服他。

我佩服他對自己理念的堅持,無論別人有多少金錢,他都不會出賣自己的理念。

那麼說到底,甚麼是整體藝術?

我們要先從華格納的早期生活說起。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他早期的作品並不被重視。第一部歌劇《妖精》直到華格納本人去世都未正式上演過、《禁戀》演出了一次便被徹回。《黎恩濟》才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當初希望這部歌劇可以在巴黎首演,但最終只能在德累斯頓首演。

結果,卻大受歡迎。

他亦憑這部歌劇一夜成名。

當時的歌劇在人們眼中相等於現代人眼中的肥皀劇一樣,只是娛樂的一種。甚至有傳那個年代歌劇院中的觀眾在表演期間以正常聲量和人談天說地。歌手樂手的演出,根本不被重視。當時在巴黎打工的華格納十分痛恨這點,他決定要把歌劇推上另一個層次。由大眾娛樂,上升到有如宗教的層次。另外華格納本人對意大利歌劇沒有好感,因為他知道人們入場只是為了那一小段詠嘆調。他眼中的整體藝術,除了聽覺外,視覺上的體驗亦都十分重要。樂曲固然要優美悦耳,但角色的動作表情、道具服裝、甚至佈景亦不能馬虎。這亦是他日後成立拜萊特音樂節的其中一個原因。但當時他十分倒潦,只能發夢“袋住先”。

直到他的伯樂財主出現。

在我們正式講解《指環》之前,不妨先聽一聽歌劇中的管弦樂選段!

古斯

對「剖析《指環》之其一:華格納的藝術理念」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