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布拉姆斯的第一鋼協

布拉姆斯(Brahms)的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是作曲家本人的第一首大型管弦樂作品。創作的過程經歷過不同的階段,當初並不是一首concerto,而是一首雙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Two Pianos)。後來他聽了好友Julius Otto Grimm的建議,將其改成一首四樂章的交響曲。寫着寫着又覺得Piano Concerto才是最好的定案(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作曲家本人最喜愛的樂器是鋼琴)。由構思到完成,共用了四年的時間。

要明白曲目的內容,首先要明白作曲家本人當時的意境。1854年,作曲家舒曼跳入萊茵河自殺,幸好最後獲救。克拉拉是舒曼的夫人,當時正準備誕下和舒曼的第八個孩子,布拉姆斯馬上傾力協助克拉拉渡過難關。布拉姆斯有如此的舉動並不只他和舒曼是好友之交般簡單,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已經對克拉拉產生了感情。克拉拉比布拉姆斯年長十四歲,而她又是個大美人。當年二十多歲的布拉姆斯年少氣盛,對克拉拉產生感情亦不足為奇。而這首協奏曲,很大程度上是他和克拉拉之間的寫照。

樂曲是傳統的三樂章協奏曲,第一樂章完全是布拉姆斯內心糾結感情的寫照,開首澎湃而有力,和他其他作品的風格十分相似。那一連串的定音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小提琴仿佛在尖聲吶喊,因為那是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矛盾大對決。她是恩師的妻子,但卻又對她念念不忘。經過首六分鐘的吶喊,樂團靜了下來,讓鋼琴靜靜的彈出布拉姆斯內心的獨白,然後有木管和小提琴在背後為這段感情而悲嘆。這是我全首樂曲最喜愛的一段,因為這一部分充分帶出布拉姆斯內心的孤寂。

假設將整首樂曲形象化,第二樂章就是布拉姆斯筆下的克拉拉肖像。第二樂章結構上是ABA曲式,弦樂和巴松管緩緩奏出浪漫的樂句,然後鋼琴靜靜地加入,用理性表達對克拉拉的愛慕之情。但試問愛情又怎能100%理性呢?中段亦有過很短、充滿激情的插曲。然後樂團又奏出第一主題,最後在一個美滿的結尾下往第三樂章進發。

第三樂章,個人認為,布拉姆斯仿佛看透了世事,才能創作出如此自由的作品。樂句給人的感覺就是無憂無慮,但又熱情奔放,和第一樂章那種對命運的激烈控訴大相徑庭。鋼琴由開首到結尾都很有活力,但到了樂章最後的四分鐘靜了下來,就好像是在總結前兩個樂章的感受一般。然後木管銅管的合奏引領着鋼琴繼續彈奏,最後和樂團在一片興高采烈的氣氛中完結。

1859年首演時反應不太好,但和其他古典作品一樣,這首曲目已經成為今時今日最常被演出的曲目之一。錄音方面,個人推介三個版本:

1. Andras Schiff; Solti: Wienna Philharmoniker [DECCA]

這是公認一流的版本,Solti對音色的處理依然是充滿氣勢,但Schiff的演出亦能帶出曲目本身的意思。但很可惜已經絕版,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筆者都是從eBay購入的。

2. Alfred Brendel; Claudio Abbad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PHILIPS]

其實這個版本都和上一個Solti版本分別不太大,但個人認為Brendel比Schiff更能彈出深䆳的意境。和前者一樣,此錄音已絕版。

3. Maurizio Pollini; Christian Thielemann: Dresden Staatskapelle [Deutsche Grammophon]

印象中Pollini一共錄了三個版本的Brahms Piano Concerto No.1 (其餘兩個是和Abbado,Bohm合作的),但筆者比較喜歡這個。錄音時Pollini正值69歲的高齡,亦可能這個原因,他彈得比前兩個版本更為知性。但略嫌Thielemann指揮的Dresden Staatskapelle在第一樂章少了些霸氣。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