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號奏出亞美尼亞色彩:阿魯秋年《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

亞歷山大 · 格里戈里耶維奇 · 阿魯秋年生於1920年,是一位蘇聯時期的亞美尼亞作曲家。他在年輕時獲得著名亞美尼亞作曲家亞南 · 哈察都良的青睞,一直與蘇維埃政府維持合作關係,並持續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風格的音樂。他擅長撰寫管樂作品,而《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其筆下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作品。

《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寫於1950年,與海頓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和胡梅爾《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齊名,也是三首作品中唯一屬於二十世紀的作品。早在1943年,阿魯秋年就想為當時亞美尼亞愛樂樂團的小號首席瓦塔薩良寫一部協奏曲,不料瓦塔薩良在戰爭中犧牲,而作品直到1950年才完成。此作品題獻給艾卡斯·梅西爾揚,首演時的獨奏小號手。

全曲只有一樂章,分為七部份,每部份對比鮮明,旋律和節奏充滿亞美尼亞和俄羅斯風格,但沒有借用任何亞美尼亞民族音樂,全是阿魯秋年自創。

在弦樂緊張的烘托下,小號奏出一段充滿異國風情、略帶抒情的前奏。在第二部份「有力的快板」,小號和樂團交替奏出主題,在這裡阿魯秋年使用了名為匈牙利小調或者吉普賽小調的獨特小調。輕快活潑的主題猶如駿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旋律充滿亞美利亞民族氣息。在輕快的旋律過後,迎來優美如歌的第三部份「稍慢」。蒼涼、悲傷的旋律令人聯想起亞美尼亞長期飽受侵略,人民流離失所的淒涼。在第四部份,樂曲回到原本的速度,主題再次奏出。短句們在力度和銜接上皆有對比,為流暢瀟灑的旋律帶來變化。樂曲之後再次回到「稍慢」,加上弱音器的小號的聲音優美又憂傷,與弦樂深情的伴奏互相映照,令整段旋律倍感詩意。再次回到輝煌壯闊的主題後,樂曲在一串快速的上升音階的帶領下進入抒情優美的華彩段。尾聲把樂曲帶到另一高潮,樂曲最後在澎湃的氣氛下,以數個主音劃上句號。

原文刊於黃學仁先生2017年7月23日《Why Wong and Friends》演奏會之場刊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