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香港的Indie Music(獨立音樂),一般人都會想起那些屢遭打壓的表演場地,又或者依然對Indie Music存有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然而,在筆者眼中,Indie Music往往最能體現本土文化。儘管近年「本土」已變成敏感字詞,卻依然無阻一些音樂人對其加以取材。
海島小輪成立於二○一六年初,以「新派室樂」作為自我定位。現有成員包括:Arnold Fang(鋼琴)、KH(洞簫)、Lawrence Man(色士風)和Tim Tong(大提琴)。就音樂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有趣的音樂組合。中西樂器互相融合,彷佛象徵著香港的文化背景。
早於數星期前,筆者有幸與海島小輪三位創團成員Arnold、KH和Tim交流心得,同時深入了解樂團背後的故事。
成立
Arnold除了是鋼琴手,更是大部分作品的作曲人。他表示,海島小輪成立的故事,要追溯至二○一五年年底:「當時我積極參與香港獨立音樂圈的活動,所編寫的主要是聲樂作品。事實上,很早以前,我就想嘗試創作純音樂。經過一番思量,最終選擇了『ensemble』的形式。驅使我這樣做的,其實是一張日本唱片。當時,這張唱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接下來所走的方向。起初,我並沒有刻意融合中西樂器,直至KH加入樂團。然後,我們一致認同樂團需要大提琴,於是便招募了Tim。當時,我們還有了尋找第四種樂器和加入敲擊樂的想法。結果,我們找到了一位色士風手,感覺不錯,就這樣形成了這個組合。」
海島小輪——一聽到這個名字,腦海中便浮現燈火輝煌的維多利亞港。這個命名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Arnold告訴道:「事實上,我們是在成形之後才決定命名的事。一方面,我們想選擇一些與香港本地有關的標誌;另一方面,我們覺得天星小輪是一種連接各個地區的交通工具。這就是我們樂團名字的由來。」Arnold還補充道:「人與人之間有一種距離,甚至日常生活的表現都與自己內心有一段距離。我們希望透過音樂,把這些距離縮短。」
過程
探索風格,似乎是每個組合的必經階段,天星小輪亦不例外。KH說:「在音樂上,大家都需要一些時間摸索純音樂的格式或風格。除此之外,要透過音樂語言進行溝通,往往都需要時間,因為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即興成份,而要表達某種感覺的時侯,需要作出多次嘗試,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在某些作品中,音樂語言的溝通可能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需要準確表達的同時,亦需要大家摸索清楚當中的效果,在心中設定一個『終點』,然後不停練習,直至目標達成。作為一名中樂樂手,我會將它想像成一『組』移調樂器。在每首樂曲中,都要考量及試用哪支演奏,才可以營造更佳效果,從而配合音色和段落的變化。」
至於Arnold遇過的最大挑戰,當然是來自作曲。首先,他要了解另外三種樂器的特性和互動形式。「例如在成立初期,我發現色士風和洞簫在聲量及音準方面都有所不同。」另外,由於Arnold希望為作品加入更多即興元素,所以要慢慢揣摩每種形式和即興演奏的可行性。
古典音樂出身的Tim則表示,自己一向喜歡在夾band時隨心演奏。現在,他要嘗試適應參與獨立樂隊的身份。
深刻經歷?
對KH來說,灌錄專輯是他最深刻的經歷:「聲音可以透過更細緻的角度紀錄,流芳百世。除了灌錄專輯,專場演出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感覺就像一場總結和考核,將音樂結合影像(上一隻專輯的做法),並即時完整地呈現予觀眾。」
「直至目前,我們已推出兩張專輯。二○一八年的《Crossings》和短篇電影合作的經驗,都令我們相當難忘。然而,就製作而言,今次推出的《Telescope》就似乎比較屬於『大件事』。首先,所用錄音時間和預算,均是上次的兩倍。當中有四人齊奏錄音的作品,亦有一些是分開錄音,部分錄音在一間叫Avon的錄音室進行,熟悉香港唱片業的朋友都可能曾經聽聞。 另一方面,錄音工作期間,香港正處於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種種環境因素對於成品或多或少都會有刺激作用。」Anrold說道。
Telescope
第二張專輯《Telescope》 繼續以固有的四種樂器作主軸,同時嘗試加入電子元素及預錄的循環效果等。Arnold指出:「這張專輯本來想寫人和自然界之間的一些事情,當中包括人類為了自身利益,對地球造成不能逆轉的改變。但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自二○一九年六月以來香港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這些事件同樣令我們所居住的地方經歷了不能逆轉的改變。」
專輯中多首作品的靈感都源自自然界。例如《木棉》表達的是氣候暖化問題,令木棉樹開花情況異常;《不回歸線》則以候鳥南遷後難再回頭,比喻香港近年再次出現的移民風氣。《霧》和《幾陣雨》則描寫常見的香港春天氣候,但同時亦暗示了當下的社會氛圍。
Telescope · 裏
「二○一八年的《Crossings》專場剛剛完結,便迎來四月的地球日。當時,我有感上一張專輯加上了六號的電影,好像訴說了很多『人』的故事。剎那間,我開始想多寫一點關於自然界的事情。至於《Telescope》這個名字,命名過程頗為曲折離奇。《天文鏡》為是次專輯中第一首創作的歌曲。我們曾經想過,是否應該多突出一點《木棉》所描述的氣候變化?還是《不回歸線》中有關『家』的主題?思索良久,我們才恍然大悟,其實這些東西全都是我們對世界觀察的結果,亦即我們眼見的事實。因此,以《Telescope》這種工具作為代表,可以為大家提供最廣闊的Interpretation。」Arnold如是說。
筆者試聽《Telescope》時,馬上聯想到「鬼太鼓座」這類型的日本民謠風格,便向成員們求證,並獲得證實。「與其說是取材,倒不如說是下意識寫進了樂曲中。」Arnold笑言,「例如我和成員練習時提到,《天文鏡》完結的主題較有『亞洲味』。大家不妨將它想像成一部動漫,當作是一部用稻草建成的太空船。說到日本作曲家,個人頗喜歡久石讓、坂本龍一的作品。Haruka Nakamura比較新穎、小眾,但在形式上卻和我們這種鋼琴合奏相似。」
「在自己負責的鋼琴部分,創作《Crossings》的時候,我取材了一點菲臘加拉斯(Philip Glass)鋼琴裡面常見的複節奏(Polyrhythm)。這些 X on Y (3 on 2 / 5 on 2 ) 的節奏便成為了海島小輪一些作品的骨幹。 除此之外,我亦聽過麥斯李希特(Max Richter)、漢斯季默(Hans Zimmer)、冰島的奧拉佛阿納爾德斯(Ólafur Arnalds)、英國組合Penguin Cáfe等,這些都是我近年經常聆聽的。」
Tim又補充道,《不回歸線》這個命名,其實是一個文字遊戲。這個命名配合《Telescope》的自然主題,表達已經移民的人身處遠方,作出這個沉重決定的心路歷程。當中縱有起伏,但最終必需承認這種「不回歸」的思想。
心 · 鏡
說到是次灌錄專輯的困難之處,所有人不約而同地表示,情緒是最大的阻礙。KH說,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他自己亦遇上巨大挑戰,難以平復心情。「曾經,我覺得錄音室好侷促、好壓迫,心跳很快。我很想做好份內事,卻完全無法平靜下來,後來花了一些時間,才能平復。關於當中的原因,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不同的原因日積月累下來而造成的。」
身為製作人的Arnold說:「該如何令事情繼續運行,其實是取決於自己的判斷。事實上,我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中文大學的講師。猶記得有天晚上,我們相約好進行錄音,當晚校園卻飽受戰火蹂躪。那時,我實在很想回校了解情況,對於是否繼續進行錄音工作,各成員都抱有不同的意見。簡單而言,許多時候,令事情變得複雜的,未必只是音樂。」
未圓的學問
Tim表示,專輯製作困難,需要長時間集中精神。然而,愈是集中,就會發現越多瑕疵,所以在過程中,他亦學懂取捨。「聽混音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並非完美。我必須承認這就是自己。」Arnold又補充道,「不完美」其實是他們為《Telescope》留下的一個註腳。
KH說:「我認為,完美是一條只能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的界線。我個人比較重視進步,或者不同的風格和韻味。是次專輯所呈現的效果,我覺得當中的還原度非常高,無論在平衡或者編排等各方面都比以往更成熟。例如混音的平衡、音質的溫度,是令我頗為驚喜的。」Arnold亦同意,「比起人工的『完美』,我自己卻是追求『真實』的感覺。當然,善用錄音技術亦是相當重要的。《Telescope》中的一首曲目《未圓》,我將它翻譯成『Imperfect』。這首作曲其實非常有趣,KH所編寫的旋律,結果全落在Tim手上,KH所寫的第二段旋律,卻變成了我寫的發展部。」
航向前人未至之境
海島小輪已成立四年,這艘滿載港式情懷的小船未來到底會駛往何方,筆者亦十分好奇。針對這個問題,船員們皆表示言之過早。
「現階段,我們正在計劃《Telescope》的相關演出,希望在二○二○年內,我們可以在香港完成專場演出」Arnold說。的而且確,無論是疫情還是社會狀況,現時整體環境尚有太多變數,一切計劃都必需要視乎局勢發展,才能作出下一步行動。
「兩年前,我們去過台灣;去年,我們又到過澳門。今年,我們希望可以重返這兩個地方。至於在香港,除了專場之外,我也希望探索一下不同的場地,接觸不同觀眾,例如六月我們會到書店進行現場演出及快閃售貨。五月廿七日,我們會有專輯首演,但由於食肆酒吧仍未獲准進行音樂演出,所以我們暫時打算進行網上直播。這個安排主要是要了解觀眾對我們的支持程度,因為直播可供免費觀看。同時,我們會讓觀眾選擇買票或買碟支持。」
但願這艘小輪能「疫水」行舟 ,將香港本土創作的音樂載至遠方,在世界各地繼續發光發熱。
海島小輪《Telescope》
Bandcamp: https://bit.ly/2LH4JEZ
Apple Music: https://apple.co/2ThZgc5
Spotify: https://spoti.fi/3bKEMz9
KKBOX: https://bit.ly/2zQXRlI
採訪撰文:古斯
攝影:受訪者提供
設計:古斯
校對:漿果
海島小輪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eaislandf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