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就是脫離現實的框架,任由想法自由地飛翔。
譜寫這首奏鳴曲時,貝多芬時值三十歲。當時他的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已在維也納廣為人知,在這時,他沒有選擇依循舊有的成功之路,而是開始探索新的作曲法,《第十三鋼琴奏鳴曲》就是他在這條路上的早期嘗試之一。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與著名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在同一年完成,兩者共享同一副標題「幻想曲一般(Quasi una fantasia)」。如標題所述,兩首奏鳴曲的結構都跟傳統的奏鳴曲不同。《第十三鋼琴奏鳴曲》沒有採用常見的「快─慢─快」奏鳴曲結構,而是「慢—快—慢—快」,跟巴洛克時期的教會奏鳴曲結構相同;第一樂章也非一般的奏鳴曲式,而是三段體;樂章之間不會停頓,每個樂章之間的對比甚大。比起奏鳴曲,它更像是一首幻想曲。
I. Andante – Allegro – Andante (行板-快板-回原速)
不同於一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以快板開始,本樂章採用了「慢─快─慢」的三段體曲式。降e大調的第一主題緩慢地揭開序幕,重複奏出兩個完整的降e大調音階。中間的C大調快板段落與前後對比鮮明,樂章最後在變奏版的第一主題結束。
II. Allegro molto e vivace(充分且活潑的快板)
第二樂章同樣以三段體寫成,擁有詼諧曲和三重奏的特色。以八分音符組成、c小調的主題以不斷上升下降的分解和弦組成,感覺略為沉重。詼諧曲和三重奏部份的對比不算突出,當樂章回到主題時,貝多芬讓右手的旋律延後一個八分音,為主題帶來變化。樂章最後在C大調的和弦結束。
III. Adagio con espressione(富於表情的慢板)
比起獨立的樂章,第三樂章更像是最終樂章的前奏。抒情的主題簡潔高貴,整個樂章結構簡單,猶如微型的三段體,但不同於一般三段體在最後會以主音完結,貝多芬安排了一段華彩段,連向第四樂章。
IV. Allegro vivace(活潑的快板)
最終樂章可說是整部作品裡最廣大的一部份。它以奏鳴曲迴旋曲式寫成,樂章在低音域開始,輕快的迴旋曲主題在全樂章裡不停重覆。但在尾聲,第三樂章的慢主題短暫回歸。奏出一段華彩段後,整首樂曲最後在稍微變奏的迴旋曲主題中完結。
要尋得新的道路,就必先捨棄舊有的框架。貝多芬在其一生不斷研究奏鳴曲的曲式,不停尋求新的境界。也許堅持幻想、不斷探索、突破自我,就是成功的秘訣。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及第四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