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獨立戰爭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

《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 Op.31)是柴可夫斯基的一首早期交響詩作品,發表於1876年。創作這首交響詩之時,塞爾維亞和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正處於前者爭取獨立的戰爭之中。

歷史上這次塞爾維亞獨立戰爭是被歸納於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的一部分,通稱為羅馬尼亞獨立戰爭(Romanian War of Independence,儘管當時羅馬尼亞並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俄國則曾公開表態支持塞爾維亞,並出兵援助。原因是俄方希望透過塞爾維亞取得地中海的出口通路,同時解放巴爾幹半島地區的人民,使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但事實上在羅馬尼亞獨立戰爭開始前,塞爾維亞和奧斯曼帝國雙方早已有軍事衝突,加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興起並處於半獨立狀態,開戰只是遲早的事。

戰爭爆發後,俄國音樂協會委託柴可夫斯基譜寫一首新作,作為於1876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慈善音樂會上首演的曲目。這場音樂會正是由紅十字會所舉行,收得的捐款將用於醫治在俄土戰爭中受傷的士兵。當然,音樂會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鼓舞士氣,同時喚起民眾的愛國之心。首演由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指揮。

一如柴可夫斯基過往的作品,此曲熱情奔放,極具俄韻風味。樂曲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部分:首部分沉重的氣氛描寫出奧斯曼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壓迫,民眾苦不堪言,對抗強權獨立建國是唯一出路;第二部分氣氛較為輕快,但仍處於劣勢。這時俄國舞曲的旋律出現,代表俄羅斯向塞爾維亞的人民伸出援手;第三部分轉調後曲風變得更明朗,有如勝利慶典的氣氛一樣。當時的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的旋律亦有出現,樂團將樂曲推往最終高潮,代表了俄國人民自告奮勇到塞爾維亞,共同抗敵、最後勝利的光景。

和《1812序曲》一樣,《斯拉夫進行曲》是現今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兩者在結構上都有幾分相似(例如兩者都有用到「天佑沙皇」的旋律)。而塞爾維亞則在1878年,於奧斯曼帝國的承認下正式獨立。

錄音推薦:

1.Leonard 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ONY]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