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本曲的部分靈感來自魏倫的詩篇,創作上亦深受其象徵主義影響。此闕作品充滿著德布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例如五度的動機、各種的七和弦等,種種元素都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十分相似。 繼續閱讀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本曲的部分靈感來自魏倫的詩篇,創作上亦深受其象徵主義影響。此闕作品充滿著德布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例如五度的動機、各種的七和弦等,種種元素都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十分相似。 繼續閱讀 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悲愴,意指傷心、哀痛。人生也許不如意,面對命運殘酷的洗禮,是低頭妥協,還是決不屈服?貝多芬在此曲告訴世人他的選擇:絕不屈服。 繼續閱讀 悲愴,但絕不低頭:貝多芬《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人稱《被遺忘的奏嗚曲》—— 舒伯特筆下的 D. 916b (& c) —— 於 1827 年被開始創作,作曲家還沒有完成它便死去。手稿直到 1978 年才在維也納被出版,那一版本包含了兩首「獨立」的作品:殘章 D. 916b 及 D. 916c,其中後者被推斷為屬於一首隨想曲的構思。 繼續閱讀 舒伯特被遺忘的奏鳴曲
從技巧層面上,演奏這首D大調奏鳴曲比較困難,其結構採用複雜的對位手法,使用許多不和諧的屬七和弦,頗多地方也需要獨奏者快速彈奏,但整體旋律卻散發高雅而成熟的風格。 繼續閱讀 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譜寫這首奏鳴曲時,貝多芬時值三十歲。當時他的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已在維也納廣為人知,在這時,他沒有選擇依循舊有的成功之路,而是開始探索新的作曲法,《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就是他在這條路上的早期嘗試之一。 繼續閱讀 幻想與探索,談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主角維特,在舞會上碰上了已有婚約的綠蒂,二人隨後更被彼此的經歷雙雙吸引而愛上對方。當綠蒂的未婚夫回來時, 維特選擇了離開。但又因著種種的原因,又回到綠蒂的身邊。因著維特深知自己不能和綠蒂長相廝守,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繼續閱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布拉姆斯《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和《德意志安魂曲》的憂愁氣氛形成對比,《愛之歌圓舞曲》充滿喜悦、溫暖人心,就連對自己作品一貫嚴謹、經常作多次修改的布拉姆斯在出版樂譜時亦不禁讚嘆:「看到自己作品時會面露歡容,這還是頭一次呢。」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歡欣喜悅之作:《愛之歌圓舞曲》
正如浦朗克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曲也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規模的樂器組合、短小的曲式,以及簡潔、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整首樂曲瀰漫著輕盈、愉悅的氣氛,卻又帶些微苦澀。 繼續閱讀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一生寫下32首鋼琴奏鳴曲,其作品可分為三個主要不同時期所創作。而當中,前期的作品最廣為人知非《悲愴》和被後人名為月光的第十四首鋼琴奏鳴曲莫屬。而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悲愴》可謂早期作品中的頂峰之作。貝氏不但在其中運用了創新的寫作手法,更把自己強烈的情感融入在曲中,此作品可謂是他的寫照。 繼續閱讀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他一生發表了廿一首的夜曲(其中有兩首是在他逝世後多年才被出版)。在眾夜曲之中,在1841年以c小調寫成的夜曲不但震撼人心,更帶人進入了他內心的世界,他那份強烈的懊悔感覺,深深地感染每一個聆聽者。雖然我們無從考究他為了什麼事情創作了這首樂曲,但這時的他已經經歷了祖國的淪陷和數段感情的失意。 繼續閱讀 蕭邦的懊悔── 《c小調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