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從技巧層面上,演奏這首D大調奏鳴曲比較困難,其結構採用複雜的對位手法,使用許多不和諧的屬七和弦,頗多地方也需要獨奏者快速彈奏,但整體旋律卻散發高雅而成熟的風格。 繼續閱讀 走入莫扎特晚年的內心世界: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幻想與探索,談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幻想與探索,談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譜寫這首奏鳴曲時,貝多芬時值三十歲。當時他的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已在維也納廣為人知,在這時,他沒有選擇依循舊有的成功之路,而是開始探索新的作曲法,《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就是他在這條路上的早期嘗試之一。 繼續閱讀 幻想與探索,談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少年維特的煩惱-布拉姆斯《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少年維特的煩惱-布拉姆斯《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主角維特,在舞會上‍碰上了已有婚約的綠蒂,二人隨後更被彼此的經歷雙雙吸引而愛上對方。當綠蒂的未婚夫回來時, 維特選擇了離開。但又因著種種的原因,又回到綠蒂的身邊。因著維特深知自己不能和綠蒂長相廝守,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繼續閱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布拉姆斯《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正如浦朗克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此曲也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特質:小規模的樂器組合、短小的曲式,以及簡潔、直接而清晰的組織。整首樂曲瀰漫著輕盈、愉悅的氣氛,卻又帶些微苦澀。 繼續閱讀 新古典主義:十八世紀的莫扎特抒情和二十世紀簡潔的相遇 · 談浦朗克《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貝多芬一生寫下32首鋼琴奏鳴曲,其作品可分為三個主要不同時期所創作。而當中,前期的作品最廣為人知非《悲愴》和被後人名為月光的第十四首鋼琴奏鳴曲莫屬。而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悲愴》可謂早期作品中的頂峰之作。貝氏不但在其中運用了創新的寫作手法,更把自己強烈的情感融入在曲中‍,此作品可謂是他的寫照。 繼續閱讀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蕭邦的懊悔── 《c小調夜曲》

蕭邦的懊悔── 《c小調夜曲》

他一生發表了廿一首的夜曲(其中有兩首是在他逝世後多年才被出版)。在眾夜曲之中,在1841年以c小調寫成的夜曲不但震撼人心,更帶人進入了他內心的世界,他那份強烈的懊悔感覺,深深地感染每一個聆聽者。雖然我們無從考究他為了什麼事情創作了這首樂曲,但這時的他已經經歷了祖國的淪陷和數段感情的失意。 繼續閱讀 蕭邦的懊悔── 《c小調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