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在巴洛克音樂百花齊放的十八世紀,年邁的巴赫以一曲《賦格的藝術》攀上賦格音樂的顛峰之作。其結構嚴謹之餘又不失理性之美,成為後世許多作曲家的學習對象兼靈感來源,當中包括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等人——貝多芬甚至將自己的一首作品名為《大賦格》,可見《賦格的藝術》影響之大。 繼續閱讀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在巴洛克音樂百花齊放的十八世紀,年邁的巴赫以一曲《賦格的藝術》攀上賦格音樂的顛峰之作。其結構嚴謹之餘又不失理性之美,成為後世許多作曲家的學習對象兼靈感來源,當中包括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等人——貝多芬甚至將自己的一首作品名為《大賦格》,可見《賦格的藝術》影響之大。 繼續閱讀 賦格與生命的藝術
《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拉赫曼尼諾夫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 繼續閱讀 從白遼士到拉赫曼尼諾夫
生於漢堡富裕家庭的孟德爾遜,從小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天才兒童。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創作天賦,更在十七歲時為莎劇譜寫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今晚為大家演奏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孟德爾遜二十二歲時在歐洲旅遊期間寫成。 繼續閱讀 孟德爾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今晚的音樂會將帶領觀眾踏上尋找法國音樂的旅程。第一站先由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組曲》的「小步舞曲」為大家拉開古典音樂的序幕,在輕柔的樂風中,與拉威爾一同悼念其亡友讓.德雷福斯,當中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就像其人一樣,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充分展現其對法國文化與藝術的崇敬。第二站會帶領大家追溯法國音樂創作的靈感。包括四首由德布西、佛瑞、迪帕克和蕭頌取材自「巴拿詩派」詩作的小品,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性態度;以及一首由武滿徹取材自日本詩人瀧口修造的小品。探索過靈感來源後,將向大家展示法國音樂如何承傳印象主義。音樂會將為各位觀眾帶來德布西、梅湘、武滿徹及陳其鋼的作品,呈現時而朦朧、時而繽紛的美好意境。來到旅程最後一站,會向大家介紹經典法國音樂作品,並以德布西及佛瑞的創作為代表,重現當中的細膩情感、輕聲呼求及民族情懷,而最後音樂家窮盡一生,安息於自由世界之中。 繼續閱讀 好法國:法式傳承
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甚受十九世紀巴納詩派詩人李爾影響,豐富的創作靈感與美麗的詩歌意象凝聚成動人樂章,包括德布西、佛瑞、杜巴克及蕭頌的美妙作品。當中以法國印象樂派創始先驅德布西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不僅編織了一個個朦朧美夢,更展示從帆船緩行到暴風肆虐的激烈轉變,甚至將五味雜陳的民族感情譜寫成優雅的法國音樂傳統風格。除了德布西之外,還少不了拉威爾對圓舞曲的頌讚,他經歷崎嶇蜿蜒的創作過程,描繪出富麗堂皇的皇家大廳下,翩翩起舞的華爾滋舞者。法國印象樂派代表作曲家並非只是法國人,更有捷克的楊納傑克,在虛幻濃霧中對人生進行真情剖白。讓這些偉大的作曲家,帶領我們發掘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朦朧美。 繼續閱讀 好法國:詩人夢境
全曲基於著名小提琴大師尼可羅‧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隨想曲》裡首十二小節的主題寫成,由引子、主題及二十四段變奏組成。整首狂想曲可以分成三部分,跟鋼琴協奏曲十分相似。
華沙淪陷的消息很快便傳到身在異國的波蘭人蕭邦耳中,聽後蕭邦傷心欲絕,後悔自己身在異地巴黎,無法和同鄉一同參與這場的戰爭。此時蕭邦正在譜寫他第一本的鋼琴用的練習曲,因著祖國淪陷,便創作了作品十中的《第十二號練習曲》,也是我們常稱的「革命」練習曲。 繼續閱讀 反抗之聲───蕭邦《第十二號鋼琴練習曲》
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下,那時正值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年代。美國作曲家歌舒詠以把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和藍調的風格融合而聞名。 繼續閱讀 美國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
音樂轉入如歌的行板,首先由鋼琴歌唱全新的旋律,是拉赫曼尼諾夫將原本主題的音程顛倒,再配以新的節奏來編寫。它深深印有「俄氏浪漫」的烙印,扣人心弦的音樂包含著浪漫激情的靈魂。當弦樂重復演奏這段旋律,隨即令樂曲昇華至另一境界,給予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繼續閱讀 魔術師的二十四枝畫筆: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在月光閃耀的瑞士琉森湖上,隨波搖盪的小舟一般。」詩人雷斯塔市對貝多芬《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描述成為了這首出名的樂曲另一的別名,就是《月光》。雖然這不是貝多芬自己所命名的,但《月光》一詞卻成為了這首樂曲為人熟悉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