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祖國處於戰爭狀態、自己的好友於戰爭中殞命,都令布列頓對二戰以至死亡有另一番體會。他曾向政府申請免服兵役,拒絕傷害他人。 繼續閱讀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祖國處於戰爭狀態、自己的好友於戰爭中殞命,都令布列頓對二戰以至死亡有另一番體會。他曾向政府申請免服兵役,拒絕傷害他人。 繼續閱讀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在極權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有甚麼事情發生。在《e小調第十交響曲》中我不曾找到一絲的喜悅或解脫,儘管史大林已經死亡,但蕭士塔高維契心中的恐懼仍舊揮之不去。」 繼續閱讀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火鳥》中突兀的旋律、大膽的和聲與芭蕾舞完美融合,為巴黎觀眾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饗宴。史特拉汶斯基這個名字從此衝出巴黎,蜚聲國際。 繼續閱讀 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
阿魯秋年在年輕時獲得著名亞美尼亞作曲家亞南 · 哈察都良的青睞,一直與蘇維埃政府維持合作關係,並持續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風格的音樂。 繼續閱讀 以小號奏出亞美尼亞色彩:阿魯秋年《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
有趣的是,兩人一生素未正式謀面,只在書信上作來往。雖然如此,梅克夫人每年為柴可夫斯基所提供的資金除了足以解決他的日常支出以外,最重要的是這筆龐大的金額可以令柴可夫斯基無憂無慮、全心全意地創作音樂。 繼續閱讀 《e小調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起初孟德爾遜構思的是一首清唱劇,但最後他創作三首交響序曲以及九首清唱劇的樂章,結合一首被他稱為“交響清唱劇”的作品。樂曲主要以聖咏《齊來謝主》為素材,而歌詞則取自《古騰堡聖經》,乃是發明活字印刷術後的第一本印刷書籍。 繼續閱讀 讚美上帝之詩:孟德爾遜 《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頌歌」》
馬勒明確地賦予《D大調第九交響曲》雙重意義,原本應是描繪死亡的音樂,在最後一刻聽起來卻如此動人。馬勒在此闕天鵝之歌中,天衣無縫地揉合了生命的喜悅與死亡的平靜,塑造出超脫塵世的聽覺饗宴,以及屬於自己的生命哲學。 繼續閱讀 馬勒九:靜謐之極致
魏本以最簡潔的旋律,塑造出一個既創新又詭異的聽覺饗宴,《給大管弦樂團的六首樂曲》無疑是體驗魏本獨特音樂風格的最佳樂曲。 繼續閱讀 現代主義小品:魏本的《給大管弦樂團的六首樂曲》
本曲雖然是馬勒的第一首交響曲,但在編制和配器上已經十分成熟,而且亦以馬勒往後常用的四度動機作為全曲主軸。此動機被稱作「杜鵑」,顧名思義即描寫雀鳥之叫聲,展現出馬勒對大自然的熱愛。 繼續閱讀 淺談馬勒一
《圖畫展覽會》是俄國作曲家莫傑斯特 • 穆索斯基其中一首最有名的作品。這首共有十個樂章的作品本為鋼琴組曲,於1874年完成,但直到1922年法國作曲家莫里斯 • 拉威爾將它改為管弦樂版後,才變得廣為人知。
繼續閱讀 在畫筆下的世界穿梭:《圖畫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