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佩的《輕騎兵序曲》
蘇佩是位奧地利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指揮家,以創作輕歌劇為主。其創作風格輕鬆明快,《輕騎兵序曲》和《詩人與農夫序曲》皆是他最為著名的作曲。 繼續閱讀 蘇佩的《輕騎兵序曲》
蘇佩是位奧地利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指揮家,以創作輕歌劇為主。其創作風格輕鬆明快,《輕騎兵序曲》和《詩人與農夫序曲》皆是他最為著名的作曲。 繼續閱讀 蘇佩的《輕騎兵序曲》
貝多芬的學生厲斯是第一個把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告訴貝多芬的人,貝多芬聽後勃然大怒,像是無法接受真相似的,忿怒中他把這份樂譜撕掉了,拿破崙在貝多芬心中的形象亦跟樂譜一樣撕得稀碎。 繼續閱讀 獻給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的英雄: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我從中感受到一種死亡的氣氛,這和我著手寫作中的作品精神是吻合的。傳到我耳中的是克羅普史托克所著的讚美詩《復活》合唱歌聲。在這一刻,我心中恍然大悟。」 繼續閱讀 馬勒《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生命、死亡與來世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後於一八七八年四月完成。當時柯提克卻認為自己無能力演奏,柴可夫斯基轉而將本曲獻給俄國著名小提琴家奧爾,但換來的評價跟幾年前的 《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一樣,形容本曲的難度為 「無法演奏」。 繼續閱讀 「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馬勒曾在書信上提到將標題全數刪除的原因:「當初訂立標題是為了讓觀眾更易理解樂曲內容。後來我發現這些標題已不太需要,同時為了避免觀眾誤會,我決定把它們都刪除掉。」 繼續閱讀 馬勒《第一交響曲》和《流浪青年之歌》
全曲基於著名小提琴大師尼可羅‧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隨想曲》裡首十二小節的主題寫成,由引子、主題及二十四段變奏組成。整首狂想曲可以分成三部分,跟鋼琴協奏曲十分相似。
《e小調第二交響曲》,作品二十七,為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寫於一九零六至零七年。其首演於一九零八年在聖彼得堡舉行,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它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樣,為拉赫曼尼諾夫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
關於《第五交響曲》開首的四個「登登登櫈」動機,其源由一直眾說紛云。有說是「命運在敲門」,亦有說是來自維也納林間樹上歌唱的一隻鳥,同時有人認為是取材自海頓的《第八十八交響曲》。但無論如何,開首的四個音符已經成為《第五交響曲》最標誌性的動機。 繼續閱讀 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
曾經連續三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易卜生為了將此劇改寫成音樂劇而能在舞台上演出,便委託了當年獲頒挪威政府終生奉的葛利格為其配樂。然而葛利格曾因《皮爾金》的劇情過於幻想,且過於艱深而打算婉拒委託。 繼續閱讀 葛利格的《第一皮爾金組曲》
貝多芬死後,人們都期待著一位能夠繼承「樂聖」之名的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好友舒曼早在一八五三年便預言年輕的布拉姆斯是萬眾期待的樂聖後人。數十年後,約翰尼斯 · 布拉姆斯這個名字在樂壇上變得廣為人知,因為他就是人們一直所期待的德意志音樂繼承者。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