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
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下,那時正值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年代。美國作曲家歌舒詠以把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和藍調的風格融合而聞名。 繼續閱讀 美國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
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下,那時正值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年代。美國作曲家歌舒詠以把古典音樂與爵士樂和藍調的風格融合而聞名。 繼續閱讀 美國音樂萬花筒:《藍色狂想曲》
《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動畫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當中的配樂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本篇文章將會和大家重溫歷年來最震撼人心的樂曲,見證宇宙世紀的歷史。 繼續閱讀 男人的浪漫!細說《機動戰士高達》動畫系列之音樂
祖國處於戰爭狀態、自己的好友於戰爭中殞命,都令布列頓對二戰以至死亡有另一番體會。他曾向政府申請免服兵役,拒絕傷害他人。 繼續閱讀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在極權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有甚麼事情發生。在《e小調第十交響曲》中我不曾找到一絲的喜悅或解脫,儘管史大林已經死亡,但蕭士塔高維契心中的恐懼仍舊揮之不去。」 繼續閱讀 極權巨影下的蕭士塔高維契
《火鳥》中突兀的旋律、大膽的和聲與芭蕾舞完美融合,為巴黎觀眾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饗宴。史特拉汶斯基這個名字從此衝出巴黎,蜚聲國際。 繼續閱讀 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
阿魯秋年在年輕時獲得著名亞美尼亞作曲家亞南 · 哈察都良的青睞,一直與蘇維埃政府維持合作關係,並持續創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風格的音樂。 繼續閱讀 以小號奏出亞美尼亞色彩:阿魯秋年《降A大調小號協奏曲》
馬勒明確地賦予《D大調第九交響曲》雙重意義,原本應是描繪死亡的音樂,在最後一刻聽起來卻如此動人。馬勒在此闕天鵝之歌中,天衣無縫地揉合了生命的喜悅與死亡的平靜,塑造出超脫塵世的聽覺饗宴,以及屬於自己的生命哲學。 繼續閱讀 馬勒九:靜謐之極致
魏本以最簡潔的旋律,塑造出一個既創新又詭異的聽覺饗宴,《給大管弦樂團的六首樂曲》無疑是體驗魏本獨特音樂風格的最佳樂曲。 繼續閱讀 現代主義小品:魏本的《給大管弦樂團的六首樂曲》
本土,近年來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號,記得第一次聽見這形容詞是電視新聞主播以此形容本港某些政黨的政治取向時。自此,這詞漸漸引伸出「香港製造」的意思,例如本土意識、本土文化、本土創作等。然而其實何為本土呢?甚麼才是「香港的」呢?最近欣賞了一場由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多媒體音樂會——《我城》,及後對以上問題產生了些想法,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繼續閱讀 甚麼才是「真 · 本土」?略評多媒體音樂劇《我城》之世界首演
《七俠蕩寇誌》於1960年上映,集合了多位荷里活大卡司動作片演員所拍攝,亦是他們的早期成名作。劇情講述土匪窩巢在墨西哥某村落侵擾善良鄉民,鄉民集資召募七名鑣客,抵禦結隊土匪幫派並展開大戰。 繼續閱讀 暢談電影《七俠蕩寇誌》之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