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中的浪漫- 法朗克致好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1886年,著名小提琴和作曲家易沙意舉行婚禮,作為好友的法朗克譜成了人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的小提琴奏鳴曲獻給這好友作為結婚的禮物。 繼續閱讀 理性中的浪漫- 法朗克致好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1886年,著名小提琴和作曲家易沙意舉行婚禮,作為好友的法朗克譜成了人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的小提琴奏鳴曲獻給這好友作為結婚的禮物。 繼續閱讀 理性中的浪漫- 法朗克致好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莫札特可謂是影響柴可夫斯基最深遠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0的前後數年創作了不少具有巴洛克和古典風格的作品,和柴氏一貫的浪漫熱情風格大相逕庭。 繼續閱讀 致莫札特: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
譜寫這首奏鳴曲時,貝多芬時值三十歲。當時他的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已在維也納廣為人知,在這時,他沒有選擇依循舊有的成功之路,而是開始探索新的作曲法,《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就是他在這條路上的早期嘗試之一。 繼續閱讀 幻想與探索,談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本曲是舒伯特最後的室內樂作品,其原稿已遺失,因此未能得知確實的創作日期,只知道舒伯特是在逝世前兩個月所寫。 繼續閱讀 論舒伯特的《C大調弦樂五重奏》
「⋯⋯我是世上最不幸、最悽慘的一個人。想想看,這麼一個健康不再恢復,絕望之餘把任何事都搞糟的人。這麼一個把輝煌的希望捨棄,愛與友情的幸福只成為痛苦,對美的感動也即將消失的人。你不覺得這種人是既不幸又悽慘的嗎?」 繼續閱讀 從「死亡與少女」看舒伯特的瀕死經歷
回到老家的皮爾金,將滄桑的臉倒在索爾維格的懷裡,傾聽著她那平和而又溫暖的搖籃曲辭世。即使自己的一生毫無意義,但對於深愛著自己的人來說、在真愛面前,根本不足掛齒。 繼續閱讀 《皮爾金》:探討自己的人生價值
灰姑娘是有福的,因為這故事裏有著仙子與王子,縱使童話裏的現實再怎麼嘲笑她的夢想、阻止她實現夢想,她始終也能跟王子長相廝守白頭到老。當我們面對著現實時的現實 —— 沒有仙子與王子 時,我們還敢勇於作夢,向夢想踏步嗎? 繼續閱讀 《灰姑娘》:夢與現實之抉擇
藝術,既是一種生命,便必有其情感與精神等等無形的元素。無論給予它任何外來環境或創作形式的框條,它總能找到新的可能性及變化型。所以,框架的存在是種約束還是一種靈感? 繼續閱讀 致摯友:《極緩板 · 蛻變》
蕭士塔高維契一生在蘇共政權下多次得獎,但亦曾經歷過兩次的譴責和封殺。在極權主義下,藝術是否需要臣服於政治絕對的操控?而藝術家的責任、在社會上又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想必這是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反思最多的問題。 繼續閱讀 自由與妥協:極權下的藝術責任
韋瓦第一生中譜寫了超過五百首協奏曲,當中大多數都是小提琴協奏曲。約翰‧海尼興是一位德國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在一七零九年前,他一直在德國的魏森費爾斯當律師同時又對音樂有著興趣,並不時譜寫歌劇。 繼續閱讀 略論六首巴洛克與古典小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