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首流行文化中的古典音樂
想必很多人首次接觸古典音樂都並非在華麗的音樂廳,反而是在電視或電影銀幕上。這篇文章就為大家搜羅十首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古典音樂,讓大家好好回味。 繼續閱讀 十首流行文化中的古典音樂
想必很多人首次接觸古典音樂都並非在華麗的音樂廳,反而是在電視或電影銀幕上。這篇文章就為大家搜羅十首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古典音樂,讓大家好好回味。 繼續閱讀 十首流行文化中的古典音樂
每一首協奏曲幾乎都是開朗活潑的樂曲,代表莫札特少年時的音樂風格,也展露其天真無邪的性格。而慢板樂章則包含一種抒情浪漫的情緒,展現莫札特天生具備豐富的情感。 繼續閱讀 天才的瑰寶 : 莫札特的第三、第四和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
雖然姚阿幸對布拉姆斯的新作表示讚嘆,但他仍然覺得小提琴的獨奏部分太過艱深,技巧需求亦過高。姚阿幸對草稿作出多項建議和修正,但布拉姆斯並未採用,反而根據自己的看法在樂曲中加入更多炫技部分。 繼續閱讀 獻給姚阿幸: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1812年剛完成《第七交響曲》不久的貝多芬,因身體健康之故,搬到郊外渡過酷暑。《第八交響曲》沒有《第七交響曲》的熱情激昂,但結構上亦不下於後者,用戛玉敲冰一詞來形容《第八交響曲》就最適合不過。 繼續閱讀 淺談貝多芬《第八交響曲》
《C大調弦樂小夜曲》無疑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品感情豐富,旋律典雅優美,既抒情之餘但卻揉合了古典風格結晶,不禁令人由衷讚嘆。 繼續閱讀 談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
貝多芬一生寫下32首鋼琴奏鳴曲,其作品可分為三個主要不同時期所創作。而當中,前期的作品最廣為人知非《悲愴》和被後人名為月光的第十四首鋼琴奏鳴曲莫屬。而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悲愴》可謂早期作品中的頂峰之作。貝氏不但在其中運用了創新的寫作手法,更把自己強烈的情感融入在曲中,此作品可謂是他的寫照。 繼續閱讀 向命運的宣告───「悲愴」
《彼德與狼》有著多種樂器的獨奏部分,讓小孩可以認識到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但和《青少年管弦樂團指南》所不同的是,《彼德與狼》是個以演奏形式所表達出來的童話故事,而且更附有旁白。 繼續閱讀 浦羅高菲夫的《彼德與狼》
在完成《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四週後,他便開始創作《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由開始創作到完成只用了不多於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作品的翌日莫札特便在他自己的籌款音樂會上演奏此曲,由作曲家本人擔任獨奏。 繼續閱讀 淺談兩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兩件樂器一開始緊密地伴奏著對方。在鋼琴彈奏的基礎下,小提琴亦演奏同鋼琴一樣的主題,模仿它,好像雙方互相呼應的對話。前幾個樂章的主題則在不同的音調奏出,如回想以前一幕幕雙方一起的經歷,抒發更多內心的情感。 繼續閱讀 獻給易沙意的結婚禮物—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創作這首交響詩之時,塞爾維亞和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前者爭取獨立的戰爭之中。事實上在獨立戰爭開始前,塞爾維亞和奧斯曼帝國雙方早已有軍事衝突,加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興起並處於半獨立狀態,開戰只是遲早的事。 繼續閱讀 塞爾維亞獨立戰爭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