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抗之聲───蕭邦《第十二號鋼琴練習曲》
華沙淪陷的消息很快便傳到身在異國的波蘭人蕭邦耳中,聽後蕭邦傷心欲絕,後悔自己身在異地巴黎,無法和同鄉一同參與這場的戰爭。此時蕭邦正在譜寫他第一本的鋼琴用的練習曲,因著祖國淪陷,便創作了作品十中的《第十二號練習曲》,也是我們常稱的「革命」練習曲。 繼續閱讀 反抗之聲───蕭邦《第十二號鋼琴練習曲》
華沙淪陷的消息很快便傳到身在異國的波蘭人蕭邦耳中,聽後蕭邦傷心欲絕,後悔自己身在異地巴黎,無法和同鄉一同參與這場的戰爭。此時蕭邦正在譜寫他第一本的鋼琴用的練習曲,因著祖國淪陷,便創作了作品十中的《第十二號練習曲》,也是我們常稱的「革命」練習曲。 繼續閱讀 反抗之聲───蕭邦《第十二號鋼琴練習曲》
貝多芬死後,人們都期待著一位能夠繼承「樂聖」之名的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好友舒曼早在一八五三年便預言年輕的布拉姆斯是萬眾期待的樂聖後人。數十年後,約翰尼斯 · 布拉姆斯這個名字在樂壇上變得廣為人知,因為他就是人們一直所期待的德意志音樂繼承者。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
音樂轉入如歌的行板,首先由鋼琴歌唱全新的旋律,是拉赫曼尼諾夫將原本主題的音程顛倒,再配以新的節奏來編寫。它深深印有「俄氏浪漫」的烙印,扣人心弦的音樂包含著浪漫激情的靈魂。當弦樂重復演奏這段旋律,隨即令樂曲昇華至另一境界,給予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繼續閱讀 魔術師的二十四枝畫筆: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在月光閃耀的瑞士琉森湖上,隨波搖盪的小舟一般。」詩人雷斯塔市對貝多芬《第十四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描述成為了這首出名的樂曲另一的別名,就是《月光》。雖然這不是貝多芬自己所命名的,但《月光》一詞卻成為了這首樂曲為人熟悉的俗稱。
兩位鋼琴家反覆彈奏,諷刺學生如例行公事般苦練沉悶的音階,像一部鋼琴機器,重視技巧而忽視音樂內涵。 繼續閱讀 動物園狂想曲:聖桑《動物狂歡節》
貝多芬的名氣和作品街知巷聞,不是古典迷的人也必定會聽過他的大名。但他成功的背後遇到的都是命運所安排的玩笑,接著讓我們一同看看這音樂偉人的一生。 繼續閱讀 永不向命運低頭的人
有趣的是,兩人一生素未正式謀面,只在書信上作來往。雖然如此,梅克夫人每年為柴可夫斯基所提供的資金除了足以解決他的日常支出以外,最重要的是這筆龐大的金額可以令柴可夫斯基無憂無慮、全心全意地創作音樂。 繼續閱讀 《e小調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我是世上最不幸、最悽慘的一個人。想想看,這麼一個健康不再恢復,絕望之餘把任何事都搞糟的人。這麼一個把輝煌的希望捨棄,愛與友情的幸福只成為痛苦,對美的感動也即將消失的人。你不覺得這種人是既不幸又悽慘的嗎?」 繼續閱讀 從「死亡與少女」看舒伯特的瀕死經歷
《圖畫展覽會》是俄國作曲家莫傑斯特 • 穆索斯基其中一首最有名的作品。這首共有十個樂章的作品本為鋼琴組曲,於1874年完成,但直到1922年法國作曲家莫里斯 • 拉威爾將它改為管弦樂版後,才變得廣為人知。
繼續閱讀 在畫筆下的世界穿梭:《圖畫展覽會》
《狂歡節》序曲是德伏扎克眾多作品中比較常演的樂曲之一。本曲為三樂章管弦樂作品《自然,生命和愛》中的第二樂章。 繼續閱讀 德伏扎克的《狂歡節》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