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傾聽戴目的最後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可說是布拉姆斯成熟,裝滿著創意和浪漫的作品。樂曲的開首的頭數個小節,使人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內心糾結。哀怨陰暗的感覺隨著復雜的變化,漸漸地築起了張力。 繼續閱讀 讓人傾聽戴目的最後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可說是布拉姆斯成熟,裝滿著創意和浪漫的作品。樂曲的開首的頭數個小節,使人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內心糾結。哀怨陰暗的感覺隨著復雜的變化,漸漸地築起了張力。 繼續閱讀 讓人傾聽戴目的最後交響曲
貝多芬死後,人們都期待著一位能夠繼承「樂聖」之名的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好友舒曼早在一八五三年便預言年輕的布拉姆斯是萬眾期待的樂聖後人。數十年後,約翰尼斯 · 布拉姆斯這個名字在樂壇上變得廣為人知,因為他就是人們一直所期待的德意志音樂繼承者。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
五十年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問世,震撼歐洲樂壇。世人都對布拉姆斯寄予厚望,盼其筆下作品可以承先啟後,為德意志音樂寫下新一頁。 繼續閱讀 走出樂聖影子: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
《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主角維特,在舞會上碰上了已有婚約的綠蒂,二人隨後更被彼此的經歷雙雙吸引而愛上對方。當綠蒂的未婚夫回來時, 維特選擇了離開。但又因著種種的原因,又回到綠蒂的身邊。因著維特深知自己不能和綠蒂長相廝守,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繼續閱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布拉姆斯《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樂曲遲遲未成的原因,布拉姆斯曾這樣回答:「你無法理解,每當創作時,身後傳來了音樂巨人腳步聲的那種震撼是什麼滋味。」而這位巨人相信就是他所敬重的貝多芬。 繼續閱讀 在巨人面前開拓自己的路:談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
和《德意志安魂曲》的憂愁氣氛形成對比,《愛之歌圓舞曲》充滿喜悦、溫暖人心,就連對自己作品一貫嚴謹、經常作多次修改的布拉姆斯在出版樂譜時亦不禁讚嘆:「看到自己作品時會面露歡容,這還是頭一次呢。」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歡欣喜悅之作:《愛之歌圓舞曲》
在男聲合唱團加入之際,弦樂的撥奏將陰暗的色調抹去,換上溫暖慰藉人心的樂句。音樂變得更為抒懷,旋律有如得像讚美聖詠一般。最終,音樂止於靜謐中,神已為苦難者指引方向,迷途之人彷彿經已獲得救贖。 繼續閱讀 布拉姆斯婚禮的祝福
雖然姚阿幸對布拉姆斯的新作表示讚嘆,但他仍然覺得小提琴的獨奏部分太過艱深,技巧需求亦過高。姚阿幸對草稿作出多項建議和修正,但布拉姆斯並未採用,反而根據自己的看法在樂曲中加入更多炫技部分。 繼續閱讀 獻給姚阿幸: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自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於五十年前問世後,人們普遍都認為那是交響曲的巔峰,後世沒有人可以超越。而這樣的環境亦成為布拉姆斯在創作交響曲上的一種枷鎖。 繼續閱讀 談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
說到布拉姆斯最早期的弦樂作品,可能就是他在1853年和舒曼以及迪特里希所寫、獻給當時小提琴家姚阿幸的F.A.E. Sonata。雖然當中只有第三樂章是出自布拉姆斯之手,但這首是少數能保存下來的早期弦樂作品。當時只有二十歲的布拉姆斯,其音樂才華已令身邊的人大吃一驚。 繼續閱讀 談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