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格林》的腳本是由華格納本人編寫。縱使當中有些元素是取材自歷史,但其性質應歸類為童話歌劇。靈感來源於中世紀沃爾夫拉姆 · 馮埃森巴赫的詩篇《提特雷爾》和《帕西法爾》。華格納在這部歌劇中廢除了過去的序曲形式,改用前奏曲。他認為音樂應該順從戲劇,最好是使用更簡潔、內容更易理解的前奏曲。今晚演出的第三幕前奏曲是本劇其中一段著名樂段,氣氛相當熱鬧,充分表現出婚禮的歡樂。

當時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十分喜歡本曲,他對羅恩格林極為傾倒,想想把自己幻想成劇中的天鵝騎士。他把自己新建的城堡命名為新天鵝堡,而且更在財政上對華格納大力支持,亦促使後者往後得以完成《指環》等鉅著。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說是作曲家本人最著名且最受歡迎的作品。當時三十五歲的柴可夫斯基憑此曲揚威國際,樂曲美國首演後大獲好評,歐洲各國亦爭相演出此曲。擔任首演獨奏的鋼琴家漢斯彪羅曾轉達柴可夫斯基:「波士頓的聽眾十分狂熱,他們甚至要求把終樂章再演奏一次呢。」

儘管觀眾對《第一鋼琴協奏曲》讚譽有加,當地的樂評家卻持相反意見。有趣的是,在首演的一年前柴可夫斯基曾拿著剛完成的稿件向作曲家魯賓斯坦詢問意見,沒想到只換來其強烈批評。他認為這首作品有很多作品都有抄襲之嫌,全曲只有寥寥幾段可以演奏,其他都必須重寫。

面對魯賓斯坦毫不留情的批評,柴可夫斯基感到萬分憤慨,最終在出版時他亦沒有修改任何東西。時間證明了當時柴氏作出了正確的決定:繼美國首演大獲成功後,由魯賓斯坦負責指揮的莫斯科首演一鳴驚人,觀眾對此曲喜愛有加。而在三年後,魯賓斯坦亦撤回當初對本曲的批評,漸漸愛上這首十九世紀鋼琴協奏曲的傑作。

早在一八三四年,白遼士曾打算以一齣《貝維努托 · 切里尼》進軍巴黎歌劇院。這齣歌劇取材自十六世紀佛羅倫斯同名金匠兼雕塑家,講述切里尼愛上了教皇財務大臣巴爾杜奇之女並打算與之私奔的故事。

作為白遼士的歌劇處女作,這齣作品在一八三八年首演時慘遭滑鐵盧。據作曲家本人的說法,首演是一場災難,充斥了錯音、錯拍子甚至錯節奏等大大小小的問題。雖然白遼士的歌劇夢出師不利,但他後來把本劇的精彩段落重新編成《羅馬狂歡節序曲》,讓這齣心血之作以另一形式復活。

一八九七年,由於《第一交響曲》首演一敗塗地,受到不少評擊的拉赫曼尼諾夫在往後數年萎靡不振。沉迷酒精之餘更進入創作的空窗期。

透過家人的介紹,拉赫曼尼諾夫接受了達爾醫生的催眠治療。經過數年的療程,拉氏才重拾自信再次作曲,《第二鋼琴協奏曲》便是他浴火重生後的首部作曲,他亦把此曲獻給達爾醫生以示感謝。樂曲在一九零一年首演,由他本人親任獨奏。首演好評如潮,觀眾反應亦異常熱烈。《第二鋼琴協奏曲》亦奠定了它在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地位。

原文刊於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9年8月13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