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的作品是現今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但馬勒在世時,觀眾和樂評家們並不太喜歡他的作品。當代著名指揮畢羅曾如此評價馬勒的作品:「這好像是用海頓的交響曲風格來演奏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一樣。」儘管如此,馬勒的指揮才華卻是被眾人所肯定的,他以二十一歲之齡擔任賴巴哈市立歌劇院的指揮,後來又被委任維也納卡爾劇院的義大利合唱團指揮等職務。
一八八四年,二十四歲的馬勒動筆寫作《第一交響曲》。本曲在當時並未被稱為《第一交響曲》,而是一首分為兩部分、由五樂章構成的交響詩。此闕作品在一八九四年於魏瑪首演時,馬勒才將全曲名為「巨人」。然而兩年後在柏林的演出,馬勒將所有標題以及其中一個樂章都刪除掉。
馬勒曾在書信上提到將標題全數刪除的原因:「當初訂立標題是為了讓觀眾更易理解樂曲內容。後來我發現這些標題已不太需要,同時為了避免觀眾誤會,我決定把它們都刪除掉。」事實上,「巨人」這個標題是來自馬勒個人相當喜歡的一本小說。小說除了描寫主人公的人生經歷,最終達到圓滿人格的過程外,其中亦隱藏了對當時宮廷文化的批判、對天才主義的反抗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交響曲》和馬勒先前完成的聲樂歌曲集《流浪青年之歌》有著非常大的聯繫。《第一交響曲》中有不少樂句皆是直接引用自《流浪青年之歌》,例如首樂章中由大提琴首先奏出的主題就是來自《流浪青年之歌》的第二樂章「今晨我走過田園」。我們從《流浪青年之歌》的歌詞中就能感受到馬勒對於自然的嚮往:「今晨我走過田園,草上仍掛著露水。鳥兒愉快地對我說:『嗨!早安!你啊!這不是個美好世界嗎?吱吱!吱吱!既美麗又生機勃勃啊!這世界使我多麼愉快!』」除了音樂,兩首樂曲的精神亦是互相關聯的,它們彼此都加入了馬勒在感情生活上所經歷的得失。
《第一交響曲》充分地表現出馬勒對自然的熱愛,但同時亦包含著年輕馬勒對於未來的嚮往。澎湃的結尾就像是巨人從沉睡中醒來,朝着未知的世界無畏地昂步前進。
原文刊於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8年2月22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