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的朦朧之美:德布西《貝加馬斯克組曲》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並非誕於音樂世家,父親為陶瓷商人,而母親則是裁縫師 。但德布西從小受印象派藝術的薰陶,因而能善於將其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其風格主要強調色彩性的和聲及音響效果營造音樂中的感覺及氣氛 。德布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其眾多作品中以管弦樂曲《大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以及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最為著名。德布西於1890年加入了巴黎的文藝沙龍,在此他結識了法國象徵派主義詩人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魏倫(Paul Verlaine)等人,並且為他們的詩詞作曲,《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便是其中一例。

《貝加馬斯克組曲》創作於1890年至1894年間,但樂譜卻延至1905年才由佛羅蒙(Fromont)出版。當時德布西曾對本曲作出若干修改,包括為其中兩首樂曲命名。《貝加馬斯克組曲》由四首樂曲所組成,分別名為「前奏曲」(Pré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Clair de lune)以及「巴瑟比舞曲」(Passepied)。本曲的部分靈感來自魏倫的詩篇,創作上亦深受其象徵主義影響。此闕作品充滿著德布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例如五度的動機、各種的七和弦等,種種元素都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十分相似。兩首作品皆以朦朧美和神秘色彩見稱。關於曲名中「貝加馬斯克」的來源眾說紛紜,但人們都普遍認為是來自一個名為貝加莫(Bergamo)的意大利古城。

F大調的「前奏曲」旋律優美,開首的和弦令人印象深刻,有著豐富的色彩、以及明顯的強弱對比。四分之三的「小步舞曲」附有「非常優雅」的演奏指示。本樂章是三段體式,旋律給人一種非常輕快巧妙的感覺,樂曲調式上亦使用了復古風格的教會調式。詩意朦朧的「月光」可謂是德布西最為人熟知的音樂,亦經常出現在流行文化中。標題源自魏倫的詩集——《高雅的宴會》(Fẽtes galantes)中第一首同名詩篇《月光》 。柔弱的音色以及隨和旋律在描繪著皎潔的月色,琶音代表了那純白的星體在漆黑的夜空中閃爍的微弱光芒。巴瑟比舞曲是一種源於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法國的古舞曲,傳統上使用的是三八拍或六八拍。但為了和第二樂章作呼應,此樂章德布西特意改為四拍子。「巴瑟比舞曲」和「小步舞曲」一樣,皆非常重視節拍性,另外本樂章亦融合了古典時期孔雀舞曲的特質。

原文刊於黃學仁先生2017年7月23日《Why Wong and Friends》演奏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