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年幼時已被譽為「音樂神童」,以鋼琴到歐洲各處巡迴演奏,亦在音樂創作上展現驚人的才華,寫下許多鋼琴協奏曲、奏鳴曲及各種小品,因此,他的一生與鋼琴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K.576》為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寫於1789年7月。當時莫扎特在柏林、萊比錫等地方曾有不成功的經歷,急需尋求委託,幸好得到普魯士國王弗德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的邀請,為他和弗德烈克公主(Princess Friederike)分別寫作六首弦樂四重奏曲及六首簡易的鋼琴奏鳴曲。最後他沒有完成全部委託便先已離世,只遺下這首作品與三首弦樂四重奏曲。
從技巧層面上,演奏這首D大調奏鳴曲比較困難,其結構採用複雜的對位手法,使用許多不和諧的屬七和弦,頗多地方也需要獨奏者快速彈奏,但整體旋律卻散發高雅而成熟的風格。首樂章採用奏鳴曲式,開首以仿似吹奏號角般的旋律形成第一主題,營造華麗的氣勢。由快速十六分音的樂句接續,轉接至第二主題,為呈示部作結。而以第一主題為素材的發展部,是充分發揮對位旋律的部分。A大調的慢板樂章唱出唯一主題,好像訴說莫扎特內心的獨白。跟著轉入升f小調的插入段,亦夾著三十二分音符的樂句,轉接以大調呈現的主題。終樂章以活潑輕快的第一主題展開,然後由屬調的第二主題承接,許多快速三連音的樂句貫穿樂曲。不久後返回第一主題,加以發展,結尾以那些三連音的樂句緊湊俐落地結束。
原文刊於黃學仁先生2017年7月23日《Why Wong and Friends》演奏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