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看見討論區有人在討論一個話題:
黑膠唱片才是真音樂;愛樂之人應該只聽黑膠唱片。
這真是個很有趣的觀點,筆者亦思索了一番。要闡述筆者的個人觀點,也許要從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上說起。
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於這數百年間一直演變。由從此十七世紀時期,大部分的音樂都被視為貴族的娛樂(然而當中亦有例外),直由巴洛克時期末音樂開始普及,至現在每位平民百姓都能在音樂廳或家中享受音樂表演。音樂可算是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的發展更改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一八七七年,愛迪生先發明了留聲機 ──成為最初期的錄音器材,令人類體驗音樂的形式不再局限於現場演奏。雖然留聲機及後被黑膠唱片取代,但此發明卻於音樂發展中寫下重要的一幕。
然而誰又能鑒定誰是真正的愛樂人士?筆者認為,這些狂熱者會積極追求自己所愛好的事物。樂迷不但喜愛音樂,而且還會積極地發掘新音樂,與其他同道中人一同分享及交流,有些甚至會捐款支持歌手或樂隊。他們亦會透過不同的媒介探索音樂,例如黑膠唱片、光碟、電台、網上串流媒體以及到現場觀賞,有些樂迷更會探索音樂和音樂家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科技發展大大地推進了音樂產業,徹底地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習慣以及方式。
互聯網的興起令我們欣賞音樂的方式變得更多元化。互聯網把我們從實體錄音帶的年代邁進數碼世代,容讓人們在網上及串流音樂平台購買音樂。MP3於一九九一年成為國際標準音樂格式。由於MP3是為了縮小檔案的大小而設計,其檔案非常容易存取在網上發佈和儲存在電腦硬盤中。這亦便於音樂粉絲於透過不同途徑分享音樂,例如網上討論區、電郵和上載到雲端儲存。這熱潮令音樂粉絲間的交流加快而MP3格式同時引起了音樂非法下載、擁有權、牌照和立法等等的問題。然而MP3的普及亦是網上音樂服務誕生的序曲。
由於MP3引起了各項法律問題,商家便把合法的網上音樂服務引進市場。網上音樂服務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讓用戶購買電子版專輯,例如iTunes和Google Play。另一類則是讓用戶訂閱串流音樂服務,例如Spotify。根據福布斯的數據,Spotify於二零一七年三月已有五千萬名付費訂閱用戶,而在二零一六年三月,Spotify剛有三千萬訂閱者,於同年的九月訂閱者的數目更達至四千萬訂閱者,半年間已有一千萬位訂閱用戶的增長,業績斐然。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二零一三年的數據,串流音樂平台例如Spotify、Pandora和Rdio總收益已達十四億美元,而約一半的收益是來自付費用戶。由此現象可見不少人是願意付款享受音樂多於非法下載的,因此網上串流音樂服務成為了樂迷間最常使用的欣賞音樂模式。
此外,電台─不論是衛星廣播或是AM/FM皆是一種普遍享受音樂的方式。美國廣播公司天狼星XM提供衛星及網上電台廣播於二零一四年已有二千五百萬付費訂閱者。音樂電台與唱片公司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一方面唱片公司亦需要電台提供的廣泛曝光率來宣傳唱片,音樂電台需要唱片吸引聽眾。於這互惠互利的關係中樂迷便能夠免費欣賞新推出的唱片。除此之外,音樂愛好者更可以透過電台發掘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音樂。電台有別於串流媒體,用戶會在串流媒體中選取自己喜愛的音樂,但電台則會隨機播放音樂。電台就像是熟悉的事物與預期以外的事物混合起來,既有新又有舊。換言之,電台間接地令樂迷廣闊了音樂上的視野,鼓勵他們發掘音樂上的新領域。
除之此外,人們亦可以最古老同時亦最直接的方式─歡賞現場表演來享受音樂。但近年因社交網絡的普及,現場表演可以被上載到網上讓音樂家、唱片公司和樂迷有更多選擇。這與電台一樣皆是雙贏局面。表演者在網上直播或收錄其演出,而唱片公司、搜尋器和串流媒體平台如Vevo和MTV可從中達至宣傳效果。例如二零一四年Yahoo! Screen獲Live Nation協助與Kiss、Justin Timberlake、Usher和The Neighbourhood 等合作,在一年中不間斷地每天直播一埸演唱會。近來Twitter公布了他們最新的現場直播伙伴,而這個直播音樂會系列將會由Zac Brown Band打頭陣。然而並非所有直播服務皆是完全免費。例如國際知名的柏林愛樂樂團於二零零八年成立了一個名為Digital Concert Hall的平台讓訂閱者觀看現場直播和完整收錄的演奏。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提供名為Met Opera on Demand的串流音樂服務讓用戶觀看超過600場完整的歌劇演出。根據數據顯示,YouTube估計約有一千萬觀眾參與二零零九年U2音樂會。而在二零零九年Shakira在Ustream首次放映《Give It Up to Me》時有逾九萬名網民觀看。
就樂迷而言,串流媒體平台不但讓他們在家中享受實時演出,而且更能讓他們與偶像互動。例如世界知名的歌唱組合The King’s Singers經常會在Facebook上直播他們的音樂會。而最近期的一次則是他們二零一六年十一月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表演。在傳統現場音樂演奏中觀眾一般都不能即時對演出作出回應,但現場直播卻容許讓觀眾有更即時的回應,令觀眾和表演者有更多交流,從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某些直播影片的內容並不只是表演,有些更與表現者的日常生活有關。例如澳籍小提琴家陳銳上載不少不同類型的影片,例如個人旅遊實錄和親自教授音樂等等。總而言之,互動性高的直播為觀眾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享受,更可以了解演奏者的故事。
根據以上所述,科技的進步大大改變了人們享受音樂的方式。除了軟件以外,我們還可以從硬件方面分析。上世紀六十年代磁帶的發展開拓了手提音樂播放的年代,自始人們便開始以更小型的電子器材來聽音樂。除了磁帶外,Walkman的發行讓樂迷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音樂資料庫。二零零一年,Apple發行了iPod。iPod不但令音樂播放器變得更方便攜帶,它同時亦成為了潮流指標。iPod是由內存記憶來儲存音樂,而非由傳統的光碟和磁帶播放音樂。更令人興奮的是,其記憶容量遠超實體格式,而且更可以在網上下載和購買音樂。更高階的iPod型號更容許用家下載軟件,在手提音樂播放器享受以上所述的音樂服務。我們亦可以見到軟體和硬體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MP3格式,iPod亦不會誕生;沒有iPod音樂的流動性便大大減低,而樂迷亦少了一種享受音樂的型式。
有人曾說過,激光唱片會是最後一種實體錄音儲存工具。光碟比黑膠唱片有更大的記憶容量,卻比MP3格式等等的數碼音樂格式較難以攜帶(當然,音質方面卻是另一場比試)。光碟和黑膠唱片都很相似,兩者同樣擁有精美的包裝,外面印有獨一無二的專輯封面,內裡亦會附帶一本介紹曲目和表演者的小冊子。由於音樂自身通常只為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然而光碟上的包裝設計則為樂迷帶來了額外的視覺享受。光碟曾是主流的音樂媒介,但現在卻成為了很多樂迷的收藏品:雖然現今有各式各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但一些人還是比較喜歡擁有實物。有些樂迷享受擁有實體唱片,而且他們更認為擁有光碟是他們自身的身份象徵。雖然有些人認為光碟是種過時的產物,但對樂迷而言,卻別具意義。
現今的音樂格式和服務多得很,那為何「真正」的樂迷要局限自己只聽黑膠唱片呢?
是因為黑膠唱片不只為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嗎?從收藏家的角度來看,黑膠唱片的確極具紀念價值,人們不但將黑膠浪漫化,更以人性的角度看待它們。黑膠唱片帶給人們復古的感覺,充滿懷舊的氣氛。例如人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打理黑膠唱片,因為它們十分脆弱。除此之外,人們更能「目睹」音樂從唱針上飄散到房間的每個角落,以及欣賞那唯美的專輯封面。某些黑膠唱片愛好者指出,十二吋的唱片封面與海報大小相若,是展示藝術品最佳的大小。簡單來說,人們能從黑膠唱片中,得到更多聽覺以外的享受,而這種享受唯黑膠獨有。
總括而言,真正的愛樂之人只會聽黑膠唱片,未免太單調了。就筆者而言,真正的樂迷會從不同途徑接觸音樂。有些不只追求音樂上的享受,而更重視其背後的意義,有些則希望與表演者交流。然而,只聽黑膠的話,個人認為大概較像一個收藏家吧。
二零一七年七月,隨筆雜寫的一篇。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