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才是「真 · 本土」?略評多媒體音樂劇《我城》之世界首演

本土,近年來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號,記得第一次聽見這形容詞是電視新聞主播以此形容本港某些政黨的政治取向時。自此,這詞漸漸引伸出「香港製造」的意思,例如本土意識、本土文化、本土創作等。然而其實何為本土呢?甚麼才是「香港的」呢?最近欣賞了一場由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多媒體音樂會——《我城》,及後對以上問題產生了些想法,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DSC_3858.jpg

《我城》為香港演藝學院碩士生鄭靖楠先生的作品(音樂上來説),而整場音樂會的創作團隊,包括指揮、編舞、填詞、歌手、舞者、樂團,全是港人,在 Made By 與 Made In 的層面上,説其是本土應該沒誰會有異議吧。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 Made Of 這一範疇吧。

IMG_305a.JPG
《我城》全作其十一個樂章,完整的演出由視頻、器樂、朗誦、歌唱與舞蹈組成,係現代藝術常見形式。在序章中,遠古樂器頌鉢的共鳴與投影機上播放著、香城的繁榮形成了極大的對比。第一、二樂章中的愈發古怪粗暴的音程與舞者們愈發瘋狂的動作,叫人不禁想起《春之祭》一作,再配上場刊中的詩詞,整個場景就更像春之祭了:都市人的迷失,甚至是這都市意識本身的迷失。

IMG_331a.JPG

至第三樂章,男中音林國浩的演唱本無甚麼大問題(只是聲音擺太後,以至中文歌詞有點咬字不清,並有一句有錯詞之嫌),但他配帶了咪高峰。雖然在香港,一般粵劇花旦做戲都會使用咪高峰,但其聲量放太大了,甚至到了刺耳的地步(當然,本身場地音效亦不如理想)。相反,第四樂章,粵劇花旦江廷燕的聲音非常成熟,不錯不錯。

IMG_319a

第七樂章是小弟最喜愛的,它可説是整場演出的中心。男女中、英對誦,以粵劇、聲樂對唱著同一意思的歌詞。加上男中音面帶嫌棄地避開粵劇花旦的這一台「迷你戲」,這些都在為「本土」一詞重新下了個嚴格的定義——我們到底是在守護著自己的文化,還抑或只是在以不屬於我們的文化來盲反那些其實本屬我們的文化呢?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思考思考。

NDF_0395 (1).jpg
而第九樂章,原本與觀眾互動的構思不錯,但實行起來卻似乎因與觀眾溝通不足而未能達至理想的效果(後來有指是當日技術出錯),小弟幾乎看不見有觀眾跟著指示隨意誦讀詩作。

NDF_0464.jpg
整體來説,整部作品成功揉合了新舊東西不同的音樂元素,只是在脈絡的表現上有點過為冗長,或許不需要十一個樂章有能維持整體結構。而歌手、樂團、舞者的演出整體則達中上水準,只是音響方面尙有進步空間,希望下次他們能夠脫下咪高峰吧。

相片提供:Andy, Alex and Philip, from ‘The Cityscape’《我城》concert (16-17 May 2017)

作曲家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ppocrates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