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樂譜已從作者在世時消失,過了接近兩個世紀,1961年才在布拉格被發現。
本協奏曲是海頓的早期作品,大約於1761至1765年完成。他在艾斯特赫茲家族(Esterházy family)的樂團工作,認識當時其好友兼樂團首席大提琴家—懷格(Joseph Weigl),此曲是為他而創作。結構上,海頓普遍的協奏曲仍有巴洛克風格,採用回旋曲式及單一主題的樂章。但C大調協奏曲打破這個約束,加入次要或主題附屬的音樂素材,令樂曲的旋律多樣化。
第一樂章,以熱情飽滿、回奏曲式的管弦樂主題作開頭。大提琴隨後奏出相似的華麗主題,營造高貴官廷式的氣氛。樂句中多次出現切分音或附點節奏,突出獨奏者自信的一面。進入華彩部分,大提琴展現高超的技巧。最後樂團以開首的主題作結。
泰勒曼《雙中提琴協奏曲》
《雙中提琴協奏曲》是泰勒曼其中一首視中提琴為獨奏樂器的作品,於1740年完成。他十分重視中提琴,在創作上經常運用它雄厚的聲音,提升它在樂團的地位,而且泰勒曼的《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首中提琴協奏曲。因此,他是推動中提琴發展的重要人物。
在音樂風格中,協奏曲深深受到法國式序曲與組曲的風格的影響,其中兩個樂章(Avec douceur and Vivement)更以法文命名。此曲共有四個樂章,是慢板樂章與快板樂章互相交替。開首兩位中提琴獨奏與樂隊一齊奏出優美的旋律,營造復音音樂的聲響,令人印象深刻。使用對位法的樂句也比比皆是,讓兩位獨奏各自發揮,豐富音樂的層次。
原文刊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室樂團2017年3月4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