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瓦第《a小調巴松管協奏曲》
韋瓦第是一位意大利巴洛克時期作曲家。他在一生中譜寫了超過五百首協奏曲,當中大多數都是小提琴協奏曲。而在他所譜寫的近四十首巴松管協奏曲裡,有四首跟《a小調巴松管協奏曲》一樣,同為a小調。
整首協奏曲一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以蓬勃的回復段開始,小提琴和中提琴在一段短暫的停頓後奏出溫和的樂段,爾後再回復到開首的速度。巴松管的獨奏段以主音和弦組成的音型法作開始,緊接著一連串的上升音階及八分 – 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小提琴和中提琴之後再次加入,奏出以樂章開首回復段的第二部份所組成的樂段。
第二樂章,e小調的Andante molto首先由樂團揭開序幕,接著巴松管奏出一段由三十二分三連音組成的詠嘆調,一直到樂章完結。
第三樂章以樂團奏出,以一個八分音及兩個十六分音符所組成的回復段打開序幕。隨後奏出的巴松管獨奏段以具特徵性飛躍的十六分音組成。樂團爾後數次加入合奏,而巴松管則以一段三十二分音─十六分音完結最後一段獨奏。整首樂曲最後在奏出樂章開首的回復段後結束。
海尼興《G大調協奏曲》
約翰‧海尼興(1683 – 1729)是一位德國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在一七零九年前,他一直在德國的魏森費爾斯當律師,同時又對音樂有著興趣,並不時譜寫歌劇。他在一七一六年被委任為薩克森選侯國宮廷樂長。
協奏曲以低音樂器的演奏揭開第一樂章的序幕,樂團(小提琴、中提琴及雙簧管)隨後加入。由四分音及八分音組成的旋律雖然緩慢,卻又充滿活力。樂章裡分別有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樂器的獨奏,最後以屬音和弦結束。
一連串活潑的的八分─十六分音符標示第二樂章的開始。長笛隨後加入,奏出溫柔緩和的獨奏。
第三樂章為小提琴的獨奏,配以低音樂器。低音樂器在溫柔的b小調主旋律上增添一分寧靜。
不同於上一樂章,第四樂章以小提琴奏出,輕快的八分音開始,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小提琴和長笛輪流奏出主旋律,帶出寧靜和活力的對比。主旋律在進入最後樂章「慢板(Adagio)」前突然轉慢且轉為小調。
由小提琴和雙簧管所奏出的最終樂章採用了ABA曲式。樂章以四分和八分音所組成的回復段作開始,隨後進入調性為小調的第二段。充滿活力的樂章最後在重複開頭的回復段後完結。
原文刊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室樂團2017年3月4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