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將西伯遼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跟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比較,恐怕其受歡迎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初被首演者批評「不宜演奏」的唯一一首協奏曲,竟逐漸成為小提琴音樂的經典曲目。
起初西貝遼士在年輕時遵從父親讀法律的遺願,可是他後來知道自己最喜愛的是音樂。他便選擇一生最愛的樂器為職業—小提琴演奏家,但起步較遲,十四歲才開始學習小提琴。加上他經常怯場,不能考進維也納愛樂樂團,阻礙邁向小提琴家的過程。最終他放棄演奏家的夢想,選擇了作曲。
當時已憑《芬蘭頌》(Finlandia)、《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2, Op.43)成名的他獲邀到處演奏,在柏林重遇昔日赫爾辛基管弦樂團的團長韋利.布爾麥斯特(Willy Burmester)。布爾麥斯特十分崇拜西伯遼士,請求他可以為自己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並擁有樂曲的首演權。西伯遼士答應他,在1903年夏天完成初稿後遵守此承諾,但突然陷入財困,急需進行其樂曲首演,作籌款之用。而這時布爾麥斯特正忙於自己的演奏事業,未能趕往芬蘭。因此,西伯遼士決定於1904年2月8日舉行初稿首演,由自己親自指揮,將它交給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的教授諾瓦切克(Viktor Nováček)。結果,樂評強差人意,大部分聽眾投訴樂曲過於冗長,聲音雜亂無章。
所以,作者將樂曲進行修訂,除了樂評的表現,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對作者的影響亦是其中一個因素。他發現布氏的協奏曲更具濃厚的交響色彩,不像其他協奏曲整首讓獨奏者炫耀技術,而令獨奏和樂團在音樂結構上有更緊密的對話,於是將第一、二樂章的華彩大幅刪減。西伯遼士有意再邀請布爾麥斯特為協奏曲演出,可惜他未能抽空,再次錯失演出的機會。最後在1905年10月19日,西伯遼士邀請柏林愛樂樂團團長卡萊.夏里(Karl Halir)擔任修訂版的小提琴獨奏,於柏林舉行首演,由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指揮該樂團。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三個樂章構成:
I.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II. 極慢板(Adagio di molto)
III.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
I. 本樂章貼近幻想曲的風格,雖然保留奏鳴曲式的痕跡,但結構自由、獨特。裝上弱音器的第一與第二小提琴伴奏分成四部,為樂曲揭開序幕。其旋律彷彿在顫抖,營造北歐冷澈的空氣。開首與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樣,小提琴獨奏直接奏出哀怨的第一主題。這段小提琴的獨白,讓人好像置身在北歐極度寒泠而風日情和的大自然,細訴當時的情感。樂譜上更指定此旋律要甜美而富有感情。然後,由大提琴與低音管引入第二主題,小提琴獨奏以雙音方式演繹此主題。當小提琴奏出很長的震音後,便進入極快板的第三主題。這裏只有管弦樂演奏,由弦樂齊奏開始,逐漸加入銅管樂,衝向高潮。然後由低音弦樂以pp奏出持續的B音,回歸平靜。而華彩部分通常放在樂章結尾,作者卻把它放在樂章的中央位置,充當發展部的功能。華彩選用前面的三個主題為素材,使用音階、琶音、雙音等技術,營造華麗的音響。樂曲後段重返曾出現的三個主題,亦加上嶄新的變化。結尾樂曲轉變為活力充沛的極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獨奏奏出多段八度音程的快速音群,以強而有力的D音作結。
II. 帶有浪漫曲風格的次樂章,採用自由的三段體。由單簧管奏導入部的動機,雙簧管加以承接,獨奏小提琴以高貴而動人的情感呈現主題,由低音管和法國號的不安和弦作伴奏,全曲以此主題為基礎。突然弦樂激烈地重覆剛才導入部的動機,長笛和小號變形模仿,小提琴獨奏亦演奏對位旋律形成交錯的節奏。這是西貝遼士所喜愛的手法。樂曲隨後返回第一主題,寂靜地結束。芬蘭詩人拉西納米(Lassi Nummi)聆聽此樂章後,評論它為「無情的美麗」。
III. 對於許多小提琴家來說,第三樂章比較具挑戰性,包含多種高難度的小提琴左右手技巧。此樂章結合輪旋曲與奏鳴曲式,使樂曲中的兩個主題形成對比,是作者交響曲常見的手法。首先,在定音鼓與低音弦樂充滿幹勁的前奏上,獨奏者演奏具附點節奏的主題,聽起來有點笨重,所以被英國音樂學者當奴.法蘭西斯.托威(Donald Francis Tovey)形容為「這是明顯給北極熊跳的波蘭舞曲」。獨奏在此節奏的基礎上展開技巧性快速音群,包括採用上飛頓弓的樂句。樂曲中段轉入由三連音組成的舞曲旋律,形成一重重優美的波浪,其他樂器往後奏出第一主題的動機,加以模仿,漸漸趨向高潮。第一主題也再次重現,主奏以輕巧的泛音奏出對位旋律,又反複發展剛才的動機。本樂章即將進入結尾時,先由小提琴獨奏奏出跳躍的雙音旋律,跟著來回八度音程的樂句,挑戰獨奏者本身左手的技術。響亮的法國號揚起,不久定音鼓也加入,氣氛漸趨緊張。最後,獨奏奏出急促的音階樂句,奔向結尾。
市面上有許多演奏家為《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留下出色的錄音,筆者私心推薦以下幾個錄音:
1. Leonidas Kavakos, Osmo Vänskä,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BIS]
1903/04 Original Version+ 1905 Revised Version
2. David Oistrakh, Gennady Rozhdestvensky,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Melodiya]
3. Jascha Heifetz, Walter Hendl,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R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