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姚阿幸: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韋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以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為著名,其中第二十二號對布拉姆斯影響甚遠。在寄給小提琴家好友姚阿幸(Joseph Joachim)的信中就提到:「對於這首永垂不朽的小提琴協奏曲,每次聽我都會感到非常新鮮,就像是第一次接觸一樣。」布拉姆斯喜愛韋奧第作品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他著迷於曲中那富義大利風格的熱情、充滿幻想的元素,同時亦對姚阿幸的作品:如《匃牙利協奏曲》(Konzert in ungarischer Weis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Op. 21)等大讚不絕。

1877年9月,作曲家布魯克(Max Bruch)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於巴登-巴登(Baden-Baden)舉行了一場非公開的試演,由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擔任獨奏,而布拉姆斯亦前往觀賞。面對與姚阿幸截然不同的詮譯風格,布拉姆斯感到異常新鮮,沉醉於由那位西班牙小提琴巨匠所奏出的甜美音色。而布拉姆斯亦在翌年著手創作屬於自己的小提琴協奏曲。

從布拉姆斯和姚阿幸的書信中可得知,本作原先的概念是一首四樂章的協奏曲。克拉拉在看過早期的草稿後,表示新作和《D大調第二交響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姚阿幸亦大讚新作,認為布拉姆斯成功創造出小提琴和樂團完美融合的音響效果。而為了趕及首演,布拉姆斯必須閉關創作。在此過程中,他刪去了原先構思的中間兩個樂章,並以一個新譜寫的慢板代替之。至於那個被刪除了的詼諧曲樂章,則被布拉姆斯放到《第二鋼琴協奏曲》之中。

雖然姚阿幸對布拉姆斯的新作表示讚嘆,但他仍然覺得小提琴的獨奏部分太過艱深,技巧需求亦過高。姚阿幸對草稿作出多項建議和修正,但布拉姆斯並未採用,反而根據自己的看法在樂曲中加入更多炫技部分。隨著首演之日迫近,姚阿幸一再向克拉拉抱怨此樂曲實在太難,同時他亦需在短時間內熟練經布拉姆斯訂正的新版樂譜,令姚阿幸百上加斤。

樂曲最終在1879年1月,於萊比錫首演。由布拉姆斯親自指揮,並由姚阿幸擔任擔奏。姚阿幸堅持以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為首演打開頭炮,然後才到布拉姆斯自己的協奏曲。首演大獲好評,各評論都對新作讚口不絕。而往後數月在布達佩斯、維也納、倫敦、法蘭克福等地的演出,皆獲得正面的評價。

有別於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此闕協奏曲在很短時間內便紅遍歐洲樂壇,小提琴家們爭相演出此曲目,各人都想靠著自己的努力,去征服這首巧奪天工的小提琴協奏曲。儘管如此,布拉姆斯還在持續對樂譜作出修改,同時亦因此和姚阿幸在書信上爭吵了一番。兩人的分歧逐漸變大,結果布拉姆斯訂正了某些重要部分後,便馬上將樂譜寄予出版商。1879年10月,樂譜正式出版。雖然和姚阿幸在修訂樂曲一事上稍有磨擦,但布拉姆斯最終還是將此曲獻給姚阿幸本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甚富田園風味,可能是創作環境引致。布拉姆斯是在他自己最喜愛的避暑勝地:佩莎赫烏特(Pörtschach)湖畔創作的。

樂曲結構上和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十分相似。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直入主題,由低音弦樂和巴松管奏出,並沒有序奏。由雙簧管作過渡,主調轉為a小調後再轉為D大調,重現樂曲開首的主題。弦樂奏出富節奏性的d小調樂句,然後小提琴獨奏以粗暴的方式加入演奏,樂句亦是由第一主題轉變過來。然後木管、小提琴、中提琴等都圍繞第一主題作不同形式的處理,同時主調亦在不停變更。回到小調過後,呈示部就此完結。第二主題亦是由之前的旋律以A大調處理而來,由木管引入,再由弦樂加以重覆。發展部以總奏為契機作展開。同樣地,引用了獨奏小提琴的樂句和旋律,重新C大調演繹一番。然後曲風變得如牧歌般柔和,各聲部彼此間作承接。氣氛由獨奏小提琴一人扭轉,當初加入演奏的動機以更尖銳的形式給表達出。再現部的主題由木管演奏,然後重現了經已變調的舊有旋律和主題,不久到達華彩部分。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家如海飛茲(Jascha Heifetz)、奧爾(Leopold Auer)、甚至姚阿幸本人都為此曲寫作華彩部分,數量之多可謂是本曲的一大特色。尾奏重現了爽朗的第一主題,速度上變化若干次數後,最後以強而有力的和弦作結。

第二樂章是三段曲式,並由木管揭開序幕。旋律極為優雅,經獨奏小提琴重新演繹後更為抒情,是為至高無上的聽覺享受。經過數次調性的變換後,又回到了布拉姆斯標誌性的悲劇音樂。全樂章平淡沉穩,獨奏小提琴以咏嘆般似的音調來向聽眾訴說着內心的寂靜。重覆數次主題動機後,以緩慢的高音收結。

輪旋曲式的終樂章甚有吉卜賽的色調,可能是受本身是匈牙利人的姚阿幸所影響。第一主題既輕快而爽朗,在本樂章中一共出現過數個以此主題為根基、但卻不同調性的變形旋律。獨奏小提琴演奏一個上行的八度音階,然後再由大提琴等以下行音階作接應;此一動機在往後亦會出現。不久,節奏由四分四拍子改為四分三拍子,以G大調奏出優美的新旋律後,拍子又再度變換為四分二,最終亦變四分三。不久,進入短暫的華彩部分,然後第一第二小提琴先後加入,向尾奏進發。三連音的動機出現,以進行曲風格為樂曲築起高潮。在喧鬧的氣氛中,吉卜賽主題重現,然後獨奏小提琴漸漸慢下來,以和弦相隔著其他聲部的撥奏,樂曲隨即在澎湃的情緒下完結。

錄音推薦:

1. Pinchas Zukerman; Daniel Barenboim: Orchestre de Paris [DG]

2. Itzhak Perlman; Carlo Maria Giulin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Warner]

原文刊於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6年11月27日之音樂會場刊上。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