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

在《第一交響曲》誕生之前,布拉姆斯就已經創作出很多不同類型的樂曲,當中包括小夜曲、安魂曲、弦樂四重奏等,但在交響曲方而卻苦無進展。當然,布拉姆斯並非沒有嘗試過寫作交響曲,只是之前的作品距離他心中理想的樂曲仍有一段距離,那些草稿要不就是被他親手撕碎,要不就將之轉換成別種體裁的音樂: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自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於五十年前問世後,人們普遍都認為那是交響曲的巔峰,後世沒有人可以超越。而這樣的環境亦成為布拉姆斯在創作交響曲上的一種枷鎖:他被人們尊為貝多芬、甚至是德意志音樂的繼承者,但卻無法超越前人,登峰造極,這令布拉姆斯苦惱不堪。

最終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於1876年首演,由構思到完成至少花了他十四年的光陰,有學者指出創作過程可能達二十一年之久。但無論時間有多長,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將德意志音樂帶至新境界,卻是鐵一般的事實,無毋置疑。

樂曲始於強而有力的定音鼓拍子動機,弦樂以及木管以最鬱結的情緒演奏;定音鼓的拍子動機在遠處揮之不去,不久第一主題在小提琴上出現,然後再由低音弦樂作承接。第二主題由雙簧管以降E大調給呈現出,三連音新動機出現,不久再進入至小結尾,最終以C大調作結。

三段曲式的第二樂章由小提琴和巴松管首先開始演奏,並以雙簧管和中提琴的樂句作為過渡,呈奏的主題再次由雙簧管和法國號給呈現出,結尾以小提琴憂鬱的獨奏作點綴。

撇棄了貝多芬慣用的諧謔曲,優雅浪漫的第三樂章同是三段曲式。布拉姆斯常用的主題亦在此樂章中出現,並由銅管給呈現出。尾段小提琴的旋律暗示出終樂章的第一主題。

和首樂章作呼應,終樂章以c小調的慢板引子開始,並由木管凝聚力度,然後阿爾卑斯號的旋律出現,樂曲最終進入了C大調。痛苦的開首、然後沉澱、繼而奮起、最後勝利是為布拉姆斯和貝多芬常見的音樂呈現方式,小提琴奏出明朗的樂句,霧霾漸散,展現出充滿希望的前路。進入再現部後,伴隨着阿爾卑斯號激昂的旋律,樂曲在煜煜煌煌的氣氛下完結。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11月10日音樂會之場刊上。

古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