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調鋼琴協奏曲》, Op. 16 為愛德華 · 葛利格(Edward Grieg)唯一一首協奏曲。這是他其中一部最受歡迎的作品,亦是世上最受歡迎的一首鋼琴協奏曲之一。
此作於1869年4月3日在哥本哈根首演,聽眾反應極佳。首演不久後,葛利格就帶著總譜到訪當時已居於羅馬的李斯特。李斯特讀過此作後大為讚賞,對葛利格的評語甚至到了「你很有本事!」的地步。
Op. 16 其實是葛利格所作的第一首大型樂曲,也是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於結構上它明顯參考了舒曼的鋼琴協奏曲(他在萊比錫留學時,親耳聽過克拉拉 · 舒曼的演奏),但旋律與和聲則有著極強的挪威民族音樂風格。甚至可以説,他在德國所學的都被挪威意志所支配並加以利用。
第一樂章、偏慢的快板,此樂章開首應該經常會在電視節目及廣告中聽到的,從定音鼓滾音中迸發出的、那鋼琴的排山倒海之勢,瞬間轉為堅立不動的和弦。然後迷霧隨著木管部吹奏出的主題散開,音樂的氣氛越漸抒情。鋼琴與樂團的交纔使音樂聲效時而柔和、時而廣闊。接著,大提琴拉奏出寬容而優雅的第二主題(在第一版中這是由小號吹奏出的),經過鋼琴華麗的發展,音樂在鋼琴獨奏出的那段極具懸空性的下行音階後躍進軍樂般的樂段。但凱歌才初現,又被童謠般的樂句打斷了,此後音樂於大小強弱、柔和與硬朗間起伏不斷。而在一連串爭戰與平和(從音樂灰暗的音色看來,更準確來說應是苦中作樂,如《貝多芬交響曲第七號》第二樂章)後,鋼琴獨奏以一段精彩絕倫的華彩段為樂章劃上像開首排山倒海般的句號。
原文刊於香港國際青少年愛樂 2016年6月26日之音樂會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