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Richard III)是史麥塔納創作的一首交響詩,寫於1857至1858年間,音樂基於莎士比亞同名話劇。
雖然當時莎士比亞的話劇於歐洲大陸非常流行,並有著許多不同語言的譯本,但《理查三世》卻是第一部被完全翻譯成捷克語並發行的。加上一場1851年於布拉格的一次上演,促使史麥塔納開始研究白遼士對莎士比亞話劇的(音樂性)意見。最後,他寫下了這首極具李斯特格調的交響詩。
事實上,雖然此作現在被稱為交響詩,而史麥塔納亦曾去信李斯特向他承諾會支持「交響詩」這一體裁,並以此作為貢獻,但他原來其實不打算將此曲歸入交響詩的體裁。在此曲首演時,它被稱為「為交響樂團寫的幻想曲」(Fantasia for Full Orchestra)。
此曲結構為單一樂章,帶著三個相連樂段,按話劇的情節進行:於所有障礙困難都被克服戰勝後、目標的達成;同時為一名英雄的凱歌(登上王位)以及哀歌(戰死沙場)。
由開首的那小節起,理查三世的精神便已被充分演繹出來,其後從底崛起、代表英雄的主題與代表其對頭們的第二主題動機互相輝映。此曲中段音樂華實兼備,勝利、加冕為王之景實實在在的呈現眼前。而在樂曲後段,作曲家則描繪出理查三世於其最後一戰前、在營帳的恐怖夢境:死於他手下的靈魂(在野史亦有傳他殺害先王遺孤)一個接一個走到他面前,預言了他的厄運。
此作於1860年4月24日以雙鋼琴版本於哥德堡首演,並於1862年1月5日於布拉格正式首演。
原文刊於香港大學學生會管弦樂團2016年4月14日音樂會之場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