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除夕,自然又是聽《貝九》的時候。這次為大家帶來新生代日本指揮小林研一郎與大阪愛樂的神級演出。雖然他在國際間名氣不高,但其詮釋手法實在驚天地泣鬼神。
在此再次感謝「福特萬格勒的音樂與思想」版主提供如此罕有及高質的錄音。
第一樂章。
開首的六連音毫不明顯,就像福特萬格勒般,帶著混沌初開的感覺。至 m. 17,定音鼓的深、重、響,木管部極強的穿透力,mm. 27 – 30 聲部間的強弱對比皆為上世紀一派詮釋的產物,實屬少見。今多數指揮在此處定音鼓和長號作漸弱 [dim.],樂句欠缺棱角。
m. 80 起一整段木管部為主調被強調,他們的吹奏非常沉實,其低音部(單簧管及巴松管)又比高音部突出,音樂裏和弦中非主調的音被突顯出來,使段音樂的音色漸趨黑暗。再加上弦樂部在這裏的波浪音型,強強的悲劇性從中而生。
音樂再次回到最初,六連音依然顯得朦糊,但感覺這裡的五度變精準了,是排除悲劇性的結果?這似乎不太成功:m. 186 雙簧管一部的 Eb5 ↓ D5 ↓ C5 ↑A5 就充分顯出音樂絰內心掙扎過後的無力感。
經過其後漸慢 [rit.] 處,雖然音樂在速度上似乎重拾生氣,但此後一段齊奏突強 [sf] 處卻顯得非常無力,甚或可用頹廢形容。加上 m. 236 起一段,弦樂低音部被刻意壓下去,好像提不起勁穿透不出來似的,直至 m. 283 弦樂低音部才再次給予應有的厚度。這點詮釋與另一位日系德意志指揮大師朝比奈隆,甚或普遍日系指揮家非常不同。以朝比奈隆為例,在他詮釋中此處的弦樂低音部具有非常強的穿透力,並有著上昇之勢,使音樂中動量的感覺不斷被向前推進,是典型的武士式指揮。
回到此版,至 m. 300,音樂才出現 [rit.] 漸慢,這裡已是進入再現部前的一小節,比福老的詮釋來得遲。但進入再現部後,定音鼓與木管部就如從福老的錄音裏複製出來般,毫無保留。在這裡要點名大讚定音鼓手於每句末的用力漸強 [cresc.] 及漸慢 [rit.] ,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就連 C. Thielemann 棒下維也納愛樂的定音鼓手也被比下去。m. 319 起,弦樂低音部讓人深感命運就在這裏面,不動之動,再現部的正確詮釋,莫過於此。m. 331 起,樂句主調於弦樂→木管部→銅管部間的轉換無比清晰兼具穿透力。在此也要一讚銅管部:她們並不是爆出來的。
再現部此後一段無力感再次浮現,木管部被強調,定音鼓持續突兀,似乎福老在第二樂章所表現出的空洞感早在這裏就出現了。
黑暗,於這版的份量不可小看。
低音大提琴於 m. 427 [pizz.] 開始又被強調起來,看來這是小林研一郎增強音樂張力的手法:提早一整段加厚音樂,然後整體減弱,再級數增強。這於再現部前處理得非常好,但這裡樂手的失誤有點兒影響聆賞。m. 453 樂手們節拍混亂了,(又或者是指揮的猶疑?) m. 476 圓號一部跑調了。。。
不過,此後樂手們就回復了正常的表現,而 Magic,也就發生了:
m. 478 起,本管部異常的平均精準,其低音部的突顯,使得音樂的悲劇性如泉湧般。
尾段前 m. 513 加上了一個長長的休止,在無聲中帶來最黑暗的音色。整個尾段一如福老,加了個廣闊緩慢的 [accel.]。面對世界沉淪之勢,究竟有甚麼能屹立不倒?答案就在結尾處兩個瞬間被拉慢至永恒的和弦上吧。
第二樂章。
9分45秒,一看錄音時值便嚇呆了,但神奇的是聽下去並沒有那軍樂式「向前衝」的感覺(如 Kleiber 父子)。
基本上他第二樂章的著墨點皆與福老非常相似:自然有機的發展。其「較」明朗的速度(實際上是飛快但聽起來只是輕快)加上充滿乾澀感的音色,非常像早年的福老。
唯一不足之處是進入三聲中段後,Tempo Rubato做得不夠豪爽(猶疑?) 如 m. 475 齊奏速度想放慢但卻有所保留。
從前我聽了如此詮釋必定感動非常,但自從聽過 C. Thielemann 指揮維也納愛樂一版後,我便被他那厚重如聖樂般,拖行的節奏以及突顯的重拍(特別是弦樂,into strings)所擊倒。那絕對凌駕於樂團上的 Tempo Rubato 的主控權,近看是樂句的模進是少了點自然而成,但遠看絕對是幅不能被超越的清明上河圖,連福老也比下去了。
説遠了,日後再談 C. Thielemann 一版吧。
第三樂章。
一聽,速度設得比福老快。和弦的著重點也不在弦樂(低音部),木管部依然是主調。
m. 23 尾音前加上去的休止:看來他喜歡用休止來轉換樂曲的色調,此處的休止一瞬間將音樂從黑暗中拉進光明。
進入 Andante moderato 後,開始時節拍有點鬆散,不過很快回復正常。整體而言整段少了點沉思及悲劇性,像首華爾兹多點。直到號聲大響之後,圓號那三粒音的強調才指出之前的舞曲只是強顏歡笑。
樂章結尾段 m. 147 起一個飛快而前後對比頗大的漸慢 [rit.] 將音樂濃縮沉澱,加上 m. 151 起弦樂中低音部、結尾一小節首響定音鼓,根本讓人覺得是出自福老的手筆。
浮華中的強顔歡笑,痛苦斷然出世,沉澱後人性之最高,莫過於此。
終樂章。
終樂章,反覆聽過幾次,並沒有甚麼可詳論的。一因其樂句處理著墨處皆離福老不遠;二因此樂章中有著許多小林研一郎的神來之筆、畫龍點睛處,詳論的話就少了 Magic 的感覺了,所以還是讓各位自己聆賞吧。我只在此簡列出他們:
m. 58 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突然的超弱 [ppp]、
m. 63 前加上的長休止、
m. 321 突然的漸慢 [rit.]、
m. 330 爆發的定音鼓、
獨唱男高音段後段中的男聲合唱子音強調猶如 Sir S. Rattle 般的處理,非常德意志:軍樂,呼喊著全人類的口號。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Ahn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處超弱 [ppp] 的處理,非常平面,非常純潔,可説是我聽過最美麗的一版、
四位獨唱結實的音色,自卡拉揚起實屬少見、
結尾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一句敲擊樂,尤其是大鼓,粗暴爆發出「天國的花火」、
極急版,衝刺:根本與福老無異。
結語。
見我經常拿福老與小林研一郎作比較,請各位不要誤會他是抄襲或刻意模彷福老。從他那麼多的個人化手筆來看,他絕對是少數無師自通,悟出福氏酒神學派指揮精髓的指揮,只是在形式表現上與福老相似而已,不過仔細看他其實有許多福老並沒有的聰明小神筆呢!
在這除夕,聽得一版教人感動的《貝九》。
在此世代,何其難得。
2015。完滿無憾了:)
敬祝
新年快樂!
路德
31/12/2015
P.s. 「福特萬格勒的音樂與思想」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7%A6%8F%E7%89%B9%E8%90%AC%E6%A0%BC%E5%8B%92%E7%9A%84%E9%9F%B3%E6%A8%82%E8%88%87%E6%80%9D%E6%83%B3-52373100104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