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長得如此難看,性格自私自利,說她是19世紀最令人討厭的女人亦不足為過。」英國學者韋仁(Alan Ryan)如是說。
19世紀著名指揮家兼鋼琴家畢羅(Hans von Bülow),師從李斯特,1857年他與李斯特之女,當時年僅18歲的柯西瑪(Cosima Liszt)成婚,育有兩名孩子。身為華格納的助手,畢羅一直為華格納多齣歌劇如《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和《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舉行首演。
然而,在一次畢羅和華格納的公事商談中,隨行的柯西瑪被華格納深深吸引,而華格納亦被她迷住了。這段不倫的感情,說實話,其實也算頗高調的。和畢羅同居的期間,柯西瑪已經為華格納生下了兩名女兒。直到1870年才和其「丈夫」辦理離婚手續,但其實兩年前的11月柯西瑪已經帶同四名子女到華格納家中居住。柯西瑪和華格納同居後生活亦過得不錯,而柯西瑪亦於1869年為華格納誕下一名兒子,華格納將之名為齊格飛(Siegfried Wagner),和自己的《指環》第三部曲《齊格飛》同名。
面對自己的好友兼師長為自己戴上這頂「綠帽子」,畢羅自己有如此看法:「她選擇一個比我更出色更有才能的男人作為終生伴侶,我是明白的。」畢羅當時對這件事並未有太大反應,而他亦在1882年和一位女演員再婚。
結婚四個月後,12月25日正是柯西瑪的生日。早上七時多,剛睡醒的柯西瑪聽到家中的樓梯傳來悠揚樂韻,原來這是華格納為她譜寫、送給她作為生日禮物之歌。
一切都必須對柯西瑪保密。華格納早在11月已經為是次驚喜開始準備,到12月4日完成總譜。華格納將之名為《特里布森牧歌》(Tribschen Idyll)。華格納委託自己的學生李希特(Hans Richter)抄寫分譜,同時亦在管弦樂團挑選優秀的樂手,12月21日在音樂廳練習,三日後前往琉森(當時華格納夫婦的居所位於瑞士琉森【Lucerne】郊外的特里布森山莊【Tribschen】的湖邊),在一間旅館的大廳由華格納親自排練。
柯西瑪生日當天,樂隊大清早就出發前往華格納的住處,在臥室旁的樓梯架設譜架,在廚房調音,並由華格納親自指揮。他站在樓梯的頂端,然後就是第一小提琴、第二提琴、中提琴各兩名,長笛、雙簧管各一,單簧管兩名、巴松管一名、法國號兩名、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各一名共15人。因樓梯彎曲之故,所以在最下的數樂手並未能看到華格納。而李希特更要兼任中提琴和小號兩種樂器(小號在此曲只有短短12小節的樂句)。
那時的柯西瑪,對於這樣突如其來的私人演奏會感到又驚又喜,整天都沉醉在一片悅快的氣氛之中。《特里布森牧歌》在當日又重覆演奏過數次,配搭上貝多芬的六重奏,來陪伴柯西瑪渡過生辰。長女伊索德(Isolde Wagner)稱之為「樓梯的音樂」。
如此浪漫的樂曲的世界首演就是在樓梯間舉行。而首次的公開演奏是在1877年3月10日,由華格納親自指揮麥寧根公爵宮廷樂團演出,並於翌年2月出版樂譜(原本華格納並不想出版此曲,但鑑於他當時的經濟狀況,他別無選擇),並把《特里布森牧歌》改名為《齊格飛牧歌》。
樂曲在一片寧靜的弦樂獨奏下開始。三小節後小提琴奏出主題,亦即是在《齊格飛》第三幕最後由布倫希爾德所唱出的樂句。
及後,《女武神》第三幕最後的睡眠動機由長笛奏出。
單簧管、巴松管和法國號演奏三連音和弦,接到《齊格飛》第三幕中<請看我的煩惱>部分,由兩個下降音符所構成的旋律。不久,雙簧管吹出搖籃曲節奏,取材自德國民謠《睡吧,寶寶,睡吧》(Schlaf, Kindlein, schlaf)。樂曲進入A大調,單簧管吹出世界瑰寶動機(自《齊格飛》第三幕)。
在各個聲部加以發展後,以降A大調發展上述動機,再以C大調由法國號奏出愛情羈絆動機。
然後木管合奏一部分的林中鳥動機,再回到E大調,樂曲再歸平靜,之前的動機慢慢地重新出現,最後樂韻在一片寧靜中消失。
錄音推薦:
1. Karl Böhm: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G]
2. Sir George Solti: Wiener Philharmoniker [DECCA]
3. Christian Thielemann: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DG]
古斯
「感謝你,為我誕下活潑可愛的兒子:齊格飛 · 華格納。」
-華格納,1870年12月25日
對「給我的摰愛:《齊格飛牧歌》」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