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ie》──by David Lang

電影《羅馬浮世繪》(La grande bellezza)比對古羅馬的不朽藝術光輝和現代文明即食和享樂的風氣,突出了現代人生活的無意義和現代藝術的消亡。而電影配曲所使用的現代古典音樂卻是最好的反證。而這次小弟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該配樂中令我印象深刻的《I Lie》──by David Lang。

為大家介紹這首樂曲前,先為大家講解一下一點也不「古」的近代古典音樂。近代古典音樂風格迴異,有些風格簡約、有些回歸以前的聖樂風格、有實驗式的、也有一些突破了傳統樂器的演奏方式,實在難以歸類,所以我認為它之所以被稱為「古典」,是因為其態度。近代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們雖有不同的個人美學,但他們對美學的追求都是認真的,這正是流行音樂所缺乏的。當然,這一個近代古典音樂的定義其實十分廣泛,但對於了解近代古典音樂的態度,小弟認為挺有幫助。

David Lang是一位美國作曲家,是推行近代古典音樂的音樂人群「Bang on a Can」的成立人之一,在2008年被嘉獎Pulitzer Prize in Music (作品為《The Little Match Girl Passion》,一首為童話中賣火柴的女孩而寫的受難曲)。他個人主張利用不同樂器的音質造出令人心動的聲音,音樂結構從簡,卻比簡約主義規律的節奏有更大的自由度。他的多數作品都含有一定的概念主義。

《I Lie》一曲為a cappella (無伴奏合唱)作品,分三部女聲 (SAA) 以及一位獨唱者。歌詞本身來自一首老依地語(Yiddish)的歌,英文翻譯如下:

I lie down in bed alone
And snuff out my candle.
Today he will come to me
Who is my treasure.

The trains run twice a day.
One comes at night.
I hear them clanging—glin, glin, glon.
Yes, now he is near.

配樂深刻表達出孤獨 (“I lie down in bed alone”/ ” And snuff out my candle” 為非常形象化、抒情的句子)和渴望──淡淡的痛、鬱悶的苦、以及深沉的渴 。本曲以兩位女聲打開序幕,一為簡單旋律,一為和音 (十分簡單的,為頭一顆音的和音)。曲子以和聲的變化和複雜化來表達感情。最後一節的半唱頌和重複呼喚‘gekumen’令我印象深刻。

我認為David Lang的樂曲是渾然天成的,因為他不依賴技巧,複雜的節奏和結構,只用不同的音色和感覺寫出作品,所以聽的時候也要放下對古典音樂的固有印象,用心感受。

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