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只能有一部作品存活於世,我將懇求留下我的《安魂曲》」
如果想要分析白遼士的《安魂曲》,我們必先要一探白氏的信仰。他曾呼喊:「我並不相信任何東西!(moi je crois plus à rien!)」雖然他是這麼説,但面對著他的《安魂曲》- – – 這部他到最後仍會守護的作品,我們可以肯定他是個擁有信仰的人,至少他是相信著甚麼東西的。他説:「愛與音樂,是靈魂的一雙翅膀。」又説:「我對我藝術的愛,永不會離我而去。」這些話都顯示出他對音樂的愛與全然奉獻。另外,他亦指出「世上有一宗教稱為美(學),而我是一名信者。」由此可見,白氏是一位信仰他的音樂、信仰他的美學的人。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在此作中迴避有關上帝與宗教信仰的問題。
白遼士的《安魂曲》,就像但丁的《神曲》,是一敍述遊歷三界所見所聞的史詩。此作可按其意象分成三部份:審判日、淨界及天堂(就如但丁《神曲》分成地獄、淨界及天堂三部)。而白氏運用了極大規模並複雜的配器、大型合唱團來營造出這三種境界。此外,他更以文本的增減、段落的排列與重疊,以及以第一人稱取代傳統上第三人稱個作敍述,以修正文本的意思,使其更貼近自己的美學信仰。顯而易見,白氏的目的並非是要寫出一首《安魂曲》,而是要創作出一首在信仰層面上全實驗性質的所謂聖樂。
白遼士的《安魂曲》,跟其他作曲家的、在意識形態上大有分別:此作所強調的是個人的精神旅程及情感經歷,並非傳統作品所強調的超渡死者(及慰籍生者)。就像白氏的《幻想交響曲》,此作及是個為聽者悉心設計的旅程。當中每個樂章都可分開被獨立聆賞,但她們整體實是一首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敍事詩。而在此當中,與但丁不同,上帝始終並沒出現;構成此作的動機只有「對上帝不滿的呼喊」、「失去信的後悔」及「對於信和敬畏急切的渴求」。
第一章 – – -〈永恒的安息〉
這一章於整體的意義是相當模糊的。在〈垂憐經〉之前,音樂都非常傳統單薄,其至有點單薄得不見張力。這就彷彿是一個無知靈魂天真地以為人死後必有「永恒的光照耀他們」。這充分顯示出不信的白遼士,嘗試運用屬他的音樂的與美學來建造出安息的樂園。而在這裏,是一個空洞無靈的大失敗。直至〈垂憐經〉,音樂才為自己的不信而發出急切的哀求。在這裏,音樂第一次擁有生命力,但可惜已經太遲了。
第二、三章 – – – 〈神怒之日 & 神奇號聲〉、〈我這可憐之人〉
審判音型從弦樂低音部響起,然後女聲唱出哀求音型,緊接音樂開始流動。審判(男低音)、哀求(女聲)及戰慄(男高音)經歷三次、一次比一次強而有力的互相交織後,末日號角聲響起,地動山搖。於一片定音鼓聲構成的苦海中,合唱發出於地獄的咆哮。在這之後,我們看見一幅畫像:大地沉淪後海面的平靜。
第四、五章 – – -〈赫赫君王〉、〈為尋覓我〉
在這兩章中白遼士把原有的《安魂曲》文本作出了大大的修正,使音樂極具第一人稱及戲劇意識:
1。於「請別在審判之日遺棄我!」一句之後加插了〈受判之徒〉一段。
2。又於「請讓我(voca me)」一詞後加插〈奉獻經〉幾句
「和那無底的深淵;將他們從獅子口中救出,使其免落入黑暗深淵;及遭地獄吞噬。」
3。「為尋覓我」一段再現時(m. 42) 與「我的禱告雖然卑微」一段並行,深深營造出基督以受難來答應罪人禱告的意象。
第六章 – – -〈哀憐頌〉
這是整首《安魂曲》的中心 – – – 在最後時刻、最個人的禱告(文本上亦刪走了「主啊,求禰放過他。」)。同時,這亦是全曲第一次得見光明的時候:僅mm. 189 – 193的一句就足以蓋過全曲所有「具缺陷部份」、叫每一位聽者流淚。
第七、八章 – – -〈奉獻經〉、〈犧牲之禱〉
第七、八章於聲樂之上完全簡單、純正、和諧,加上部份字句被刪走(及運用較黑暗的器樂作補),造出升離地獄、淨化罪業之感。此外要一提的是第七章最後一句,以六重唱和聲精簡巧妙地帶出「就如禰昔日曾應許亞伯拉罕與他的後裔般」的深意。
第九、十章 – – -〈聖哉經〉、〈羔羊頌 & 願永恒的光照耀他們〉
第九章中的男高音獨唱是何等清澈純潔(以及女聲的運用),彷彿音樂經已進入天堂,但隨後的賦格「歡呼之聲響徹雲霄」卻是何等的世俗化。雖然這章的完結在於完全和解的一點上,但仍留下一個懸念:此地是否天堂?
第十章的音型是由第八、一章中取出的。與第一章相同的是其傳統性,而大有不同的是這裏的音樂並不是空洞無靈的,永恒的光真的在照耀著走過這旅程的靈魂。而當音樂進行至最後的「阿們」時,連上一章所留下的懸念亦得解答:只要能體會、信仰音樂的美學,哪裏都是天堂。
宗教、上帝,可能並非白遼士在此作的重點,但以下這點是肯定的:信仰,是追求於地上得見天上之美,而不是追求能到天上去;信,哪裏都是天堂。
全曲以不穩定的定音鼓與弦樂撥弦作結,往天堂之旅依然繼續。
路德
25/08/2015
另推薦一版錄音: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s the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and the Choeurs de Radio France with Stuart Burrows, Tenor. Recorded at St Louis des Invalides, Paris,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