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悲劇序曲》看布拉姆斯的創作歷程

激烈的開首是布拉姆斯的標誌:毫無先兆的兩個和弦突然出現,帶出此曲的主題:悲劇(Tragic)。

如此振奮的開首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中非常常見,弦樂在強烈地控訴、吶喊。然後一切都靜下來,由木管銅管作為引子,帶領我們到較為抒情的第二主題。危機感再度出現,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絲希望,前景漸趨光明。最後在一輪人神角力後,取得勝利。

《悲劇序曲》難免會被人和《大學節慶序曲》作出比較,甚至被稱為是姊妹篇。兩首作曲皆沒有任何緊接的戲劇內容。一喜一悲,兩首同樣譜於1880年的序曲,雙映成趣。

《悲劇序曲》完成於1880年夏天,並於同年12月20日首演。有趣的是,此曲的草稿早於十多年前已經寫好,是和《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同期創作(前者的作品號是53,而《悲劇序曲》則是81)但一直未能正式發表,到底箇中原因是甚麼?

布拉姆斯很早就展現出他的音樂天份,他是位優秀的鋼琴家,年輕時亦發表過數部作品。和其他作曲家一樣,布拉姆斯大約在20歲時開始譜寫交響曲(可參閱筆者較早前有關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文章),但卻到了40歲才真正完成,他的《第一交響曲》作品編號65,是屬於比較後期的作品。當大部分作曲家都在20歲前後發表自己的第一交響曲,為什麼布拉姆斯自己的《第一交響曲》會如此遲才發表?

布拉姆斯自己本身是一位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當自己的作品有任何暇疵或不足時,他會毫不猶豫的把其修改至完美,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一點和他死對頭華格納非常相似,華格納在死前說了一句:「我還欠世人一部《唐懷瑟》。」這直接影響了布拉姆斯的寫作速度,其他人可能只用數月或一年去完成一首作品,但他卻用了十年廿年。而另外一個原因,和貝多芬有關。

布拉姆斯生於1833年,那時貝多芬剛去世沒久,整個音樂社會都非常期盼有人能夠延續貝多芬的神話。然而,布拉姆斯就是他們所期盼的那個人。很多人都說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上看到貝多芬的影子:痛苦的開首、然後沉澱、繼而奮起、最後勝利(《悲劇序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面對眾人的期望,布拉姆斯對自己的作曲更加嚴謹,寫作時非常小心謹慎,生怕會辜負眾人所望,亦有損前輩貝多芬之聲譽。這樣被責任感所束縛的布拉姆斯,加上自我批判的性格,令其一生的作品數目只有大約120首,比貝多芬還少。雖然如此,布拉姆斯每首作曲都是其音樂生涯的寫照,每首皆是獨一無二。

錄音推薦

1. Riccardo Chailly: Gewandhausorchester [DECCA]

2. Sir Georg Solt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ECCA]

3. Carlo Maria Giulini: Philharmonia Orchestra [Warner Classics]

古斯

對「從《悲劇序曲》看布拉姆斯的創作歷程」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