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樂章
朦朧不穩的十二連音一直是福氏的指定動作,在這一版黑色之神話中亦不例外。但在音量控制方面,她卻是十二分的極端:首十七小節那從布魯克納瞬間發展成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大賦格》般的第一主題是在福氏其他版本的《貝九》中亦是未有見過的。而整個樂章對於器樂的運用也是前所未有的極端:再現部中盡是各種樂器的咆哮聲,在這裏面,是根本沒法分辨出個別樂器的聲音的。以上這些都營造出比《Melodiya 貝九》強得多的張力。
不過,整個第一樂章似乎都是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推著進行的。這由第二主題及結尾給充分體現出來了:非常的急速刻版。
第二樂章
審評這黑色之神話其中一個好方法便是將她與《Melodiya 貝九》相比:那使第一樂章顯得刻版的推動力在此卻將第二樂章塑造成福氏最好的一個版本(此樂章而言)。我曾説過這樂章「可説是一首進行曲,一首描繪全人類在第一樂章的命運之下苦行前進的進行曲」,在這裏,嚴謹的節拍充分釋放出福氏的那種決心:那種追求烏托邦的決心。
第三樂章
與首兩樂章不同,福氏指揮棒上的壓力徹底消失了。在這樂章,福氏表現出最極緻的冷靜和沉穩。不過,此刻背景中卻透出一股強烈的不安感。或許是在那時代之下,人們那份對生死存亡的恐懼或多或少也被錄進來吧。要等到號聲大作後,錄音給人的整體感覺才開始變得暖和起來。之後,器樂的聲音在這裏面無限伸延。
終樂章
此版的宣敘調可說是褔氏有史以來最急速、最激列的。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完整的音符能被錄下來的。而隨後的整個樂章都是以狂風掃落葉的姿態給呈現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這版中的聲樂部份其實是超越了《Melodiya 貝九》的聲樂部份, 就只是 「萬民啊! 可曾跪倒? 」 一段被1954年盧塞恩版給比下去了。但其他一切: 包括獨唱(尤其是女高音)、基托合唱團也表現得相當完美, 除了當晚的男中音獨唱, 他的聲線實在生硬(其實在這氛圍下也是很自然的事)。但他其後在最後的柔版獨唱段落中卻愈唱愈好, 叫人感覺就像是《檻欖山上的基督》中第六幕: 彼得最後開悟的一幕活活的在耳前上演似的。這簡直是叫人感動得流下淚來了! 沒錯,音樂就是能將人從亂世中帶進天堂的平安裏啊。
最後,請容許我以一位福氏的樂迷前輩所說過的一席話來為本文將總結:
「《黑色貝九》是大師從天堂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
但請不要輕易拆開它
因為當盒子打開之後,當“神話”的迷霧散盡之後
它是從黑暗中直刺心靈的利刃,和讓陰暗靈魂無所遁形的明鏡」
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