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指環》之其四:拜萊特音樂節(下)

談第一屆拜萊特音樂節之前,先說說拜萊特歌劇院的設計特色。

上回提到,華格納的劇院設計是追求功能性,而並非外觀,即使全木製、可以演出便可。唯獨舞台設備、背後機關必需不計成本,裝上當時最先進的機械、聘用大量人手在幕後運作,以達到他心目中的演出效果。華格納提出的隱藏式樂隊池、波狀式觀眾席全都是當年極為創新的設計,這樣是為了確保觀眾可以完全黑暗的環境下觀賞演出,營造氣氛之餘,視線亦不會受阻。另外,木製的劇院亦達至相當好的音響效果,而觀眾席下的空間更成為了樂團低音聲部的共鳴箱,令在《萊茵的黃金》序幕的那個E flat更立體(關於那個E flat我會在稍後的文章作進一步探討)。

但這樣的設計並非十全十美。

因設計所限,樂團的聲音比台上的人聲更遲傳到觀眾的耳裏。此外,如果人聲和樂團同時發聲,觀眾聽到的樂團聲會比人聲遲了六分一秒(因舞台製作而異)。六分一秒只是個小數目?少年,你太年輕了。以一分鐘九十拍的樂曲為例,就等於相差了四分一拍。為達至完全同步,指揮必需調整樂團,亦即是他們要比人聲早出四分一拍來演奏,這樣聲音才可以完整無誤差地傳到觀眾耳中。另外,亦有人不滿燈光過暗(實際上是幾乎沒有燈光),以致他們不能在欣賞演出的同時閱讀劇本,甚至令他們更易入睡。

隨著拜萊特音樂節的成立,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才得以成真。據記載,當年華格納集作曲家、製作人、舞台監製、道具服裝監督、佈景指導、聲樂教練、樂團指導於一身,旁人不知情以為是音樂節當局拖欠薪金以致全台上下只剩下一位員工。而事實是,華格納以驚人的意志完成了拜萊特音樂節大大小小的準備,由遴選到訓練歌手、由唱功到演技的指導、他都是一人包辦,令人十分驚訝。由於演出上所有細節都在他一人監督下完成,整體藝術才可以由理論變為真實、為歌劇帶來了一場革命。

1876年,第一屆拜萊特音樂節。

當時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達官貴人都特地前來拜萊特觀賞演出,因為開幕劇就是《指環》,亦是其首演(之前是以音樂會的形式演出來籌募經費)。萬眾期待的作品,馬上就要帶到世人眼前了。

但是,歌手的演出毀譽參半、最為期待的舞台特效處處出錯、就連《齊格飛》中的那條巨龍法夫納,由英國最頂尖的道具公司所製造,但卻由於運送途中出了問題,竟然送到了中東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而未能在首演上亮相。再加上第一屆的赤字極為龐大,最後又要靠華格納的“好友”路德維希二世借款才能填補。

面對當時的演出效果,最不滿的當然是華格納本人。然而,觀眾反應普遍都十分熱烈,《諸神的黃昏》演出完後的喝采長達八十分鐘。當時的媒體報導既有批評亦有讚美,大家都佩服華格納的毅力,譜出長達十五小時的樂曲之餘,又成立一個音樂節,由籌備到演出全由他一人包辦,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

下回,我將正式開始講解《尼伯龍根的指環》,由故事到人物、由音樂到場景、由意義到暗喻,將會為大家一一送上。敬請留意。快點在右下角輸入你的電郵地址,訂閱我們《 撰 樂》吧!

*註:上圖其實有個錯處,摩擦力強的讀者又能否發現呢?

古斯